昨天发了云南常见的食用野生菌,有塔友就说了能不能整理一些有毒菌大全呢?今天在网上找到的,分享给大家看看
又是一年食菌季,美食爱好们又开始了畅享野生菌美味的“危险之旅”,如何才能吃得安全又过瘾?学会辨识毒菌很重要。
云南省约有毒菌种,常见引起中毒或死亡的约有十几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云南常见的“蘑菇杀手”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辨析,避免误食中毒。当遇到它们时,切记:珍惜生命切勿采食!蘑菇杀手:白毒伞(别名:毁灭天使)蘑菇杀手:毒蝇伞(别名:蛤蟆菌)蘑菇杀手:毒红菇(别名:棺材盖子)蘑菇杀手:毒粉褶菌(别名:土生红褶菌)蘑菇杀手:毒伞蘑菇杀手:秋盔孢伞(别名:秋生盔孢伞)蘑菇杀手:毛柄白毒伞蘑菇杀手:红网牛肝蘑菇杀手:鱼角鳞灰伞菌蘑菇杀手:窝柄黄乳菇(别名:黄乳菇)接下来是近年来云南发现的“夺命杀手”(据说食用10克就能致人死亡),大家来认识一下,记住它们,免受其害!裂皮毒鹅膏淡红毒鹅膏拟灰花纹毒鹅膏黄盖毒鹅膏 据说,误食这些毒鹅膏后,一般要两三天后才会感觉身体不适,“浑身无力,就像感冒了。”一般误食者要四五天觉得“感冒加重了”医院就医,那时已经晚了。毒鹅膏里的毒素分子结构非常稳定,用高压锅煮上一星期也不能破坏其毒素。 居民常用的烹调方式,根本不能破坏毒鹅膏的毒素分子结构。全国误食蘑菇中毒死亡者,90%以上都是误食毒鹅膏损害误食者的肝、肾所致。比如,灰花纹毒鹅膏,只要吃10克就可致成人死亡。 为预防毒菌中毒,专家提醒应注意菌子形态的识别,对不认识的菌子均勿采食。吃菌子10分钟后~72小时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头晕等症状,医院就诊。 喜爱野生菌的你需要知道的: 什么是毒菌子? 菌子,是一种真菌,现已知约有种。其中毒菌有种左右,但多数毒菌的毒性轻微或尚不能确定。常引起人严重中毒的菌子有20余种,分别是:毒蝇伞、毒红菇、毒伞、红网牛肝菌、白毒伞、毒粉褶菌、窝柄黄乳菇、秋盔袍伞、毛柄白毒伞、鱼角鳞灰伞菌等。 毒菌中,毒性较强的毒素有以下几种: 毒肽,会造成肝脏损害; 毒伞肽,会造成肝、肾损害;毒蝇碱,会引起精神症状; 鹿花毒素,会导致红细胞受损。 毒菌中毒有哪几种表现? 不同毒菌所含的毒素不同,引起的中毒表现也各不相同,但一般可分为以下五类: 胃肠炎型:进食毒菌后10分钟~2小时出现无力、恶心、呕吐、腹痛、水样腹泻等症状。产生此类症状的菌子很多,如:红菇、乳菇、红网牛肝菌、橙红毒伞、毒光盖伞、月光伞、腊伞、环柄菇等。 神经精神型:进食毒菌后10分钟~6小时除出现胃肠炎型症状外,还会出现瞳孔缩小、唾液增多、兴奋、幻觉、步态蹒跚等症状。毒蝇伞可引起此类症状。 溶血型:进食毒菌后6~12小时,除有胃肠炎型表现外,还有溶血表现,会出现贫血、肝肿大等症状。误食鹿花菌可引起此类症状。 多脏器损伤型(肝损害型):进食毒菌后10~30小时出现胃肠炎型表现,随后出现肝、脑、心、肾等多脏器损害的情况,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部分患者伴有精神症状。一般病程2—3周,患者可能出现病情反复。 此型中毒多由误食毒伞、白毒伞、毛柄白毒伞引起,病死率高。 光过敏性皮炎型:在短黑耳、胶陀螺(又称猪嘴蘑)中含有光过敏毒素,误食后可出现类似日光性皮炎的表现,如面部红肿、火烤样发烧及针刺般疼痛,特别是嘴唇肿胀外翻,形如猪嘴一样。 如何预防食菌中毒? 我省野生菌资源非常丰富,市民喜爱食用,但由于缺乏简便有效的毒菌识别方法,我省每年都要发生误食毒菌中毒事件,因此市民在吃野生菌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采自己不熟悉的菌类; 2、不要吃过熟或幼小的野生菌; 3、采来的野生菌不要全放在一起炒或煮,最好每次食用一种野生菌,而且食用量要有所控制,不要一次食用过多; 4、去市场买菌时,最好买曾吃过的,不要食用自己不认识的野生菌; 5、加工烹调时采用的方法也要得当,首先,不论是哪种菌子,都不要凉拌生吃,其次,不论炒还是烧汤,都要炒熟煮透,不要用急火快炒; 6、吃菌时不要喝酒,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会与酒中所含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引起中毒; 7、吃完菌后如感不适,有恶心、头晕、呕吐、看东西不明或幻视、幻听等症状,医院治疗,若不能及时就医,应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进行催吐、洗胃、导泻或灌肠等处理,尽快排除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减少有毒物质的吸收,从而减轻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经过这些处理后,医院诊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