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05.29
为期一周的“爱要「肠」久,健康「肠」在”系列线上科普宣传周活动已圆满落幕。本次活动由武汉艾米森生命科技有限公司携手丁香园平台联合举办,该系列直播课程共计5期,每期邀请肿瘤领域、消化领域各路大咖在线授课,分享消化道肿瘤发生、检测,诊疗等各方面知识,交流心得体会,共同探讨肿瘤早筛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医院林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蔺蓉教授、医院熊斌教授、医院肖勇博士、武汉艾米森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张良禄博士等众多专家出席。为大家带来了“聚焦消化道早癌内镜精准诊疗”、“结直肠早癌内镜下特点与处理意见”、“结直肠癌的筛查”、“早期结直肠癌的筛查与诊治”、“肠癌粪便DNA检测与我国医学检验实践结合的策略探讨”等多场精彩演讲。
“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条生命,拯救一个家庭!”大量研究表明,早期肿瘤的长期生存率远高于中晚期肿瘤,很多肿瘤如果能够在早期发现并得到早期治疗,其治疗效果远比中晚期肿瘤的治疗效果要好。
结直肠癌号称沉默杀手,具有发病隐匿、恶变时间长及早期肿瘤治愈率高的特性。在我国,内镜检测作为临床诊断的金标准,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内镜作为一种有创的检测方式,人群筛查的依从性较差。其次我国为肠癌高发国家,临床内镜资源严重不足,按照临床数据统计,每年我国临床内镜检测人次为万次,而我国40岁以上需要进行早期筛查检测的人群保守估计有4亿人次。完全完成筛查检测需要耗时50年。随着健康中国健康纲要的制定施行,重防轻治,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越来越被临床及业界重视。其实,肠癌并不可怕,只要早筛查早诊疗,肠癌完全可防可治。
艾米森系列线上科普宣传周活动希望通过一系列防癌抗癌科普宣讲,提升全民肠癌早筛早检意识,降低肠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助推“健康中国”发展。
直播课期间,网友积极留言点赞,不少网友表示,专家讲解很清晰全面,干货满满,受益良多,使自己对结直肠癌的了解认知更加充分,同时希望这种类型的科普教育活动能够多多开展。在提问环节,不少网友抓住难得的机会,向专家提出自己的疑惑,得到了专家耐心细致的解答。
小艾整理了其中部分问答内容,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Q:肠道扁平息肉经常可能出现漏检,内镜检查中有哪些方法可以提升检出率?
A:1.通过NBI或蓝激光帮助诊断;
2.通过色素喷洒提高对比度;
3.内镜中通过吸气及打气的方法帮助看清息肉;
4.俗话说“横看成岭侧成峰”除了垂直观看,可以通过侧面等不同角度查看,有助于更好的提升息肉检出率。
Q:对于新手肠镜医生,为了减少对于早癌或者腺瘤的漏检,能够分享一下经验吗?
A:首先肠道准备环节:包括什么时间喝多少水,如何提高肠道的清洁度等,肠道准备对肠镜检查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环;
其次操作过程中,退镜时速度尽量缓慢,尽可能的将各个位置暴露清楚,减少盲区,指南中推荐从回盲部退至肛口直肠时至少大于6分钟,减免漏诊;
医院可以借助人工智能、AI等手段。
Q:请问做了粪便DNA筛查之后,还需要进行肠镜检查吗?
A:我认为还是需要的,目前粪便DNA筛查非常火热,患者接受度和依从性比较高,但在检查结果出来后,如果需医院进行肠镜检查,通过肠镜看的更清晰,还需要进行病理的诊断;但是有些患者对肠镜不耐受,或者有恐惧感,可以考虑在粪便DNA的基础上联合肠镜检查,二者之间相辅相成,根据患者自身实际情况考虑。
Q:您怎么看待我国与欧美国家在早癌筛查意识上的巨大差异现象?您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A: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进行肠癌普遍筛查,目前肠癌的筛查覆盖面积已经达到60%以上,现在的目标是达到80%以上;而我国目前仍处于筛查的早期阶段,目前肠癌的发病率还在持续上升,我国目前在大力推广早诊早筛,提高国民的筛查意识,但是普及率远远不够,所以目前需要推动筛查率从不足15%到50%以上的目标,肠癌面临巨大的市场同时,还面临着需要适应当前的检验环境。
Q:同比市场上其他早筛手段,您认为甲基化产品的优势有哪些?
A:目前能够适合筛查的癌症类型其实并不是很多,然后在maker类型上来讲目前甲基化被认为是一个比较成功的类型,相较于基因突变有很多的优势,例如:
1、甲基化在早期就与很多疾病相关,能够发现更早期的病变;
2、甲基化位点更多,而基因突变都是单一的位点,所以甲基化更有利于检测;
3、甲基化对于泛癌类型还可以实现溯源的检测。
本期“爱要「肠」久,健康「肠」在”系列线上科普宣传周活动虽已结束,但艾米森的肿瘤筛查防治道路将继续前行。
如需了解更多详情,欢迎扫描下方钉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