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食物过敏的过敏原多为牛奶、蛋类、黄豆、小麦、坚果、水果以及鱼类海产品等。主要的临床症状有:呕吐、腹泻、打喷嚏、皮肤出现湿疹、风团等,严重可引起眼睑、舌头水肿、呼吸道充血、甚至产生过敏性休克。食物不耐受是指机体对某种食物或食物中的某种成分所产生的不耐受反应,如:乳糖不耐受、小麦面粉不耐受或坚果不耐受等。食物不耐受不涉及免疫系统,引起的症状多为消化道症状,如消化不良、吸收不良、腹痛、腹泻等。这些因素导致肿瘤患者食物过敏或食物不耐杨祖安表示,由于食物过敏或食物不耐受具有特异性,因此肿瘤患者发生过敏性反应不仅与食物过敏或食物不耐有关,而且与患者的营养状况、抗肿瘤治疗方案有关。
有食物过敏史者:患者在患病之前就有食物过敏或食物不耐受发生的病史,这与自身的身体状况有关,而与肿瘤无关。
与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有关:肿瘤患者的机体处于一个高代谢状态,对热量、蛋白质的需要量增加。如不及时补充热量、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素往往会导致机体出现负平衡或营养不良的发生。由于营养不良会影响到肠粘膜的修复、肠屏障功能减退、肠的通透性增加等,进而导致分子量在~的食物过敏原(一般为蛋白质或糖蛋白)通过肠屏障,从而引起机体出现过敏症状。
与治疗相关的因素:不同的抗肿瘤治疗方法都可能引起患者发生过敏症状,其原因有所不同但都与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的影响或营养状况、肠屏障功能发生改变等有关。如手术尤其是肠道手术使肠道面积减少导致肠道功能改变、肠粘膜萎缩,影响肠屏障功能。由于放化疗中的射线、药物对肠粘膜上皮细胞产生的损伤、肠道菌移位、肠粘膜萎缩、肠功能改变等导致肠屏障功能损伤等,也会对正常食物产生过敏而发生过敏性反应。肿瘤患者别盲目“忌口”饮食要多样化“民间对引起食物过敏或食物不耐受的食物统称为‘发物’,通常人们知道的包括鹅肉、公鸡、羊肉、牛奶、鸡蛋、螃蟹、虾、豆制品、草鱼、海带、韭菜、香椿、香菜、葱姜蒜等。一直以来,有‘发物’会促进病情发展,肿瘤患者应‘忌口’之说。”杨祖安表示,现代医学对“发物”无明确定义,肿瘤既非过敏性疾病,又非传统意义上的疮疡肿毒,“发物”不会引起肿瘤的转移和复发。从肿瘤营养学角度看,“发物”多为富含高蛋白和各种营养素食物,它们不仅是营养素的优质来源,且对提高患者免疫力、促进肿瘤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作用。所以,肿瘤患者的膳食结构应是在食物多样化基础上,保证热量、蛋白质摄入,而不是盲目“忌口”。
因此,肿瘤患者应正确认识食物过敏或食物不耐受,对过去就存在对某种食物产生过敏的患者,患病期间应避免这类食物的摄入。对因营养不良而产生的食物过敏或食物不耐受,应通过调整肠道菌群、改善营养状况来降低过敏反应的发生。对因抗肿瘤治疗方案而产生的食物过敏患者,应通过对症治疗来降低过敏反应的发生,从而使症状逐渐减轻。肿瘤患者饮食误区误区1:吃得越营养,肿瘤长得越快 实际上肿瘤细胞的生长跟患者吃多少营养并无关系。癌细胞直到人死亡前,都在抢夺正常细胞养分,即使病患营养不良,癌细胞照样增长,饥饿只会让患者身体消耗得更快,加速疾病恶化。误区2: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继续变瘦是必然的,不必太在意 肿瘤患者在治疗中体重下降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1.接受放射、化疗时,会因为副反应如:口腔溃疡、恶心,食欲不佳导致体重下降;2.癌细胞与正常细胞争抢营养,病体对抗肿瘤消耗体力;3.食道、胃等消化系统的癌症影响养分吸收。
在这个过程中,体重与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很大关系,一般而言治疗如果有效,肿瘤得到控制之后,即使有一些副反应,但在副反应消失后体重会很快恢复,尤其是消化系统肿瘤,这种表现尤为明显。误区3:肿瘤患者饮食尽量清淡,最好少吃油腻均衡的营养摄入才是维持身体健康之本,即使清淡饮食,也需要补充其他机体必备的营养元素。而油脂中含有人体必需的脂肪酸,肿瘤患者应适当摄入,对提升免疫力很有帮助。误区4:肿瘤患者忌食“辛辣”等食物医生还经常会被问及“得了肿瘤是不是就不能吃辣了?”可能很多医生会习惯性的给患者肯定的答案,但实际上这些回答往往是缺少根据的,而吃辣会刺激肿瘤生长加速更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辣只是人的味觉,和酸甜苦等并无特殊差别,很多患者只有吃辣食物才有食欲。但得了肿瘤后,因为这样的误解,被要求完全忌口,如此一来,肿瘤本身以及放化疗都会引起食欲减退,再改变吃辣饮食习惯,往往会让患者更加没有食欲,这样对其康复也没有任何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