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这种胃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症状体征,若不能及时用抗生素治疗,病死率高达83%~92%,临床上一定要加强对它的认识,及时发现与治疗!来源:梅斯医学作者:孙红军,朱键,王学建

《梅斯医学征集病例啦!快来拿千元稿费!》

本例患者为一60岁老年男性。平时体健,否认慢性病。患者入院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不思饮食,伴上腹部不适,呈持续性胀痛,不剧烈,无牵涉痛及放射痛,与进食、体位及排便无关,伴反酸、嗳气,夜间加重,无胸骨后烧灼感,无呼吸困难,无恶心、呕吐。自服胃药(具体不详)治疗,未见好转。故来我院就诊。

刚入院时,查体:体温36.8℃,营养差、消瘦;全腹软,上腹部压痛,剑突下为主,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扪及。Murphys'征(-)。未能明确确诊疾病,诊断为“腹痛待查”,待择日完善相关检查后再行诊断。但是当日下午,患者就突然出现了发热,最高体温达38.8℃。

赶紧予查急诊血常规,结果示:白细胞10.33×10^9/L,红细胞3.73×10^12/L,单核细胞比率13.2%,中性粒细胞比率74.11%,淋巴细胞比率11.02%。

根据检查结果考虑消化道感染情况,予抗生素及解热对症治疗。用药后症状稍有缓解。

入院次日行胃镜:胃体及胃窦黏膜充血,窦体交界见一隆起病灶(图1A、B)。

1A.胃窦:黏膜充血,小弯侧见黏膜粗糙;1B.窦体交界见一隆起病灶

病理诊断:(胃窦体交界、胃窦小弯)黏膜中度慢性炎,胃窦体交界伴胃底腺息肉形成(图1C)。

1C.病理(胃窦体交界、胃窦小弯)黏膜中度慢性炎图

初步诊断为胃炎伴息肉生成,继续予抗生素治疗,但是患者腹痛及发热的情况一直在反复,未能完善好转。是不是还有别的问题呢?故予查腹部CT,结果如下:

上腹部CT平扫:胃壁弥漫性条形增厚,其间见低密度带,呈明显胃壁黏膜下水肿征,以胃体及窦部明显,最厚径15mm;胃浆膜面光滑;曲面重组良好展示胃壁全貌(图2A~C)。

上腹部CT平扫轴位(2A)及冠状位重组(2B)胃壁弥漫性条形增厚,以胃体及窦部明显,见胃壁黏膜下水肿征,胃浆膜面光滑;曲面重组(2C)良好显示胃壁全貌。

患者有胃壁弥漫性增厚,胃壁黏膜下水肿征,有可能是蜂窝织炎性胃炎。故予以复查胃镜。

入院8天后复查胃镜:胃窦小弯侧见明显隆起灶,充血肿胀,壁间脓肿形成,行穿刺引流见大量黄白脓液流出(图3A、B)。

3A.胃镜示胃窦小弯侧见隆起灶;3B.镜下引流见脓液流出;

病理诊断:(胃窦)黏膜各层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符合蜂窝织炎改变(图3C)。

3C.病理(胃窦)黏膜各层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通过这次胃镜,终于明确了诊断,急性化脓性蜂窝织炎性胃炎。这是一种由化脓菌引起,以胃壁黏膜下层病变为主的急性感染性胃部疾患。致病菌可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道播散,进入胃壁致病,病变主要影响胃的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并迅速弥漫扩散致全胃,但很少越过贲门或幽门,最常见于胃远端的1/2。

由于在急腹症的鉴别诊断中该病很少被考虑,且没有特征性的体征或症状,故蜂窝织炎性胃炎很少被术前确诊,患者通常以急腹症就诊,临床表现常为急性上腹部疼痛,畏寒、高热、恶心、呕吐等,腹痛较重,多无放射痛,可渐进性加重。由于临床难以及时作出正确诊断,严重病例预后极差,病死率高,因此,早期诊断及根据临床情况,抗生素治疗及手术引流是治疗关键。

在进行穿刺引流及抗生素治疗4天后行上腹部CT增强检查:胃壁稍增厚呈中度强化,黏膜下水肿明显减轻未见强化,胃窦壁略显毛糙(图4A~C)。

4A.动脉期;4B、4C.静脉期。胃壁稍增厚呈中度强化,黏膜下水肿明显减轻未见强化,胃窦壁略显毛糙

胃急性蜂窝织炎虽然罕见,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症状体征,临床诊断较困难,但当患者以急腹症就诊时,上腹部CT检查示胃壁弥漫性增厚,见黏膜下水肿征,要考虑到化脓性胃炎可能性,及时诊断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本例患者因及时诊断,并镜下穿刺引流后,积极抗生素治疗,治愈出院。

关于该病例您有什么看法或遇到类似的问题吗??评论符合要求且点赞最多的用户可获得由梅斯医学准备的精美礼品一份。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治疗中心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圆梦征程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