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极少见,本病例对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诊断、分类、治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相信对临床医生有一定的启发。
来源:医学界消化频道
作者:医院
刘XX,女,38岁,既往健康。饮食不当后起病,上腹痛、腹泻20余天,加重伴便血1天入院。发病之前进食多种食物(具体不详),之后觉上腹部阵发性疼痛,伴恶心、反酸、嗳气及腹泻,为稀糊状大便,最多7-8次/天。在家间断应用左氧氟沙星、炎琥宁、易蒙停、蒙脱石散等药物,病情无好转,入院前1天出现便血,为粘液鲜血便,4-5次,每次量不多。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发热,无关节疼痛及皮肤出血点。
入院后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8.32*/l中性粒细胞17.3%,嗜酸性粒细胞66.8%,红细胞4.27*/l血小板*/l。大便潜血阳性;肝功:白蛋白27g/l。彩超示肠间积液2cm,余未见明显异常。给予头孢曲松抗炎3天后复查血常规:白细胞11.74*/l嗜酸性粒细胞50.5%仍明显高于正常值,给予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效果不佳。期间大便找虫卵阴性;大便球杆菌比例:G-杆菌较少,考虑菌群失调;经培养无沙门志贺菌生长。
患者既往无肺结核病史,否认有过敏性药物、食物病史。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血常规检查,高度怀疑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给予甲强龙40mg/d诊断性静滴治疗,2天后腹泻明显缓解。症状好转(入院1周)后完善胃镜示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病理示:粘膜慢性炎,以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结肠镜示:全结肠散在片状充血;病理示:粘膜组织慢性炎,以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为主。该病例回顾性诊断为: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极少见,由Kaijiser在年首次报告。人群发病率可能在1/,以下,好发于20-50岁之间,男性发病略高于女性,为一良性自限性疾病,其临床症状不典型,病程可长可短,有时可长达数十年。典型的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以嗜酸粒细胞浸润胃肠道、管壁水肿增厚为特点。可累及食管到直肠各部位,以胃窦和近端空肠多见,组织学特点为水肿和几乎全部为嗜酸细胞的炎性细胞浸润,小肠可见小肠绒毛萎缩、腺上皮坏死等改变,几乎不伴其它炎性细胞的增加,否则不能诊断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少部分患者有过敏史及家族性性过敏史,但大部分病人并无过敏史可查。本例病人既往无过敏史,家族中也没有过敏性疾病患者。
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是按浸润程度进行的Klein分型:
1、粘膜型:临床表现为腹痛、胃肠道蛋白丢失、腹泻吸收不良、贫血、体重下降等。此型病变主要累及胃肠道粘膜,普通抗酸解痉剂不能缓解其腹痛症状。约半数患者可有过敏性哮喘、荨麻疹等过敏病史及较高的血IgE浓度。
2、肌层型:较为少见,主要累及消化道肌层,引起梗阻,如肠梗阻及幽门梗阻等,常见腹部绞痛伴恶心呕吐。
3、浆膜型:此型最为少见,病变主要累及浆膜层,其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腔积液等,且腹腔积液中查见大量嗜酸细胞,该型往往消化道全层均已受累及。
常用诊断标准有以下两种:
1、Talley标准:①存在胃肠道症状;②活检病理显示从食管到结肠的胃肠道有一个或一个以上部位的嗜酸粒细胞浸润,或有放射学结肠异常伴周围嗜酸粒细胞增多;③除外寄生虫感染和胃肠道外以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疾病,如结缔组织病、嗜酸粒细胞增多征、Crohn病、淋巴瘤、原发性淀粉样变性等。
2、Leinbach标准:①进食特殊食物后出现胃肠道症状和体征;②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③组织学证明胃肠道有嗜酸粒细胞增多或浸润。
需要注意的是,80%的病人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有助于嗜酸细胞系胃肠炎的诊断,但并不作为本病的诊断标准,少部分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可不增多。本病诊断需与肠道寄生虫感染、结缔组织病、高嗜酸细胞综合征等相鉴别,后者具有多系统受累的表现,预后较差。
本病对于激素有明显疗效,预后良好,可能有部分复发,但无恶变倾向。泼尼松开始剂量为20-40mg/d,连续服用7-10天,90%的患者临床症状可迅速缓解,异常升高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2周内基本可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后激素逐渐减量。鉴于本病有一定复发率,建议小剂量维持(每日5-10mg)。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时,可加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抗过敏药物如息斯敏、酮替芬也可能有效。其它如有过敏因素的,要剔除可能的过敏食物。累及肌层型的患者引起梗阻症状时也尽量以激素治疗为先,不首先考虑手术,否则术后极有可能复发。
回顾本例疾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升高提醒了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初步诊断,应用激素快速显效提示诊断有效,胃肠内镜+活检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证实诊断,病理中同时见淋巴细胞浸润考虑与病程时间长、疾病慢性化有关。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liushiyi
yxj.org.cn来稿邮件主题为:医院+科室+姓名小编
看白癜风要多少钱专科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