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村报讯63岁的蔡先生结肠癌术后检查发现直肠4.5x5.0厘米大的肿物,内镜下切除困难。近日,中医院消化内科的医生利用ClutchCutter电剪刀(又名“一次性使用剪刀钳”),顺利为其完成了内镜直肠肿物黏膜下剥离术。据了解,该设备在广东省为首例使用。
电剪刀解决棘手肠瘤
去年初,蔡先生开始出现下腹隐痛、腹泻,医院做肠镜检查诊断为乙状结肠腺癌。去年8月,蔡先生慕名来到中医院接受了“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病理提示“吻合口近端、远端组织未见癌,清扫19枚淋巴结未见癌转移”。
然而,今年9月,蔡先生检查发现直肠肿物伴低级别肠上皮内瘤变,位置距肛门5cm处,约4.5x5.0厘米大小。因已经做过一次腹部手术,蔡先生要求尽量做内镜下病灶切除。
中医院消化内科专家接诊后,经与胃肠外科讨论,考虑到直肠肿物虽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但基底较宽,内镜下切除困难。而患者此前已做过结肠部分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再次手术创伤大。
怎么办?此时,该院消化内科林王莹副主任医师想起了医院内镜中心进修时使用的电剪刀。该器械集切割、剥离、止血等功能于一体,能降低手术风险、缩短手术所需时间,非常适合该类手术使用。
于是,医院设备科,临时购买了ClutchCutter电剪刀。9月26日晚,专家们利用该设备,为蔡先生做了肠镜下直肠肿物黏膜下剥离术,手术历时2个多小时,术中出血少于5ml,过程顺利。
由于采用静脉麻醉,手术结束后蔡先生马上苏醒,安全返回病房。1天后,蔡先生恢复了流质饮食,没有腹痛、便血等情况,手术后第3天就出院了。
内镜手术适应症拓宽
林王莹介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消化内镜的应用范围,真正实现了消化内镜由诊断工具向微创治疗型工具的发展,某些消化道肿瘤(包括早癌、癌前病变、胃肠道黏膜下肿瘤等)在内镜下就能获得彻底切除。
EMR和ESD术治疗消化道肿瘤的主要优势有:
第一,微创治疗,最大限度保留正常的消化道解剖结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住院时间明显缩短,降低手术费用;
第二,可以把较大面积、形态不规则的肿瘤一次完整切除,明显减少肿瘤的残留和复发;
第三,EMR和ESD术治疗可以在不开腹的情况下切除病变,获取完整的切片进行病理学检查,明确肿瘤的性质和分期;
第四,同一病人可以多次接受ESD治疗,一次手术也可以同时处理多个病变;
第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记者江玲通讯员刘文琴
南方农村报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