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吉合作客户——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医用高分子重点实验室张先正课题组在Naturebiomedicalengineering期刊上发表影响因子17.的文章。文章发现用于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的噬菌体引导纳米技术可能是治疗CRC的新方法。想了解具体情况吗?那么就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吧!

英文题目:Phage-guidedmodulationofthegutmicrobiotaofmousemodelsofcolorectalcanceraugmentstheirresponsestochemotherapy

中文题目:以噬菌体为导向调节小鼠结肠直肠癌模型的肠道菌群,可增强其对化疗的反应

发表杂志:NatureBiomedicalEngineering

影响因子:17.

课题组: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张先正课题组

研究背景

肠道微生物群在宿主的生理学中起着关键作用。人类肠道中的微生物群与结直肠癌(CRC)的研究进展,对治疗CRC具有重要关系。肠道微生物群可以促进或抑制CRC,在这些微生物中,具核梭杆菌是众所周知的驱动肿瘤前微环境的形成,具有高度的耐化学性和免疫抑制性。发酵细菌产生的短链脂肪酸抑制CRC的生长并诱导抗癌免疫应答。

研究材料和方法

主要材料:具核梭杆菌、丁酸梭菌、HT29细胞、HCT细胞、CT26细胞、A-噬菌体、DNPs、IDNP、D-DNP、D-IDNPs。

主要方法:细胞系的建立;细菌菌株筛选;DNPs的合成;D-DNP的合成;IDNP装载和释放IRT;噬菌体筛选;噬菌体DNA的纯化及限制性分析;RNA测序和数据分析;噬菌体的抗菌作用;纳米颗粒筛选;体外噬菌体结合试验;具核梭杆菌和丁酸杆菌的细胞毒性;体外抗癌作用;体内抗癌治疗,代谢组学分析。

技术路线:

研究主要结果

1.CRC相关细菌的筛选

一种基于噬菌体引导的生物-非生物混合纳米材料的肠道微生物群调节疗法(图1a),比较每种细菌的识别读数和16SrDNA的总序列(图1b),从CRC患者的粪便样本中发现具核梭杆菌(Fn)显著富集。随着CRC的发生,观察到产丁酸盐的厚壁菌门减少,大多数Fn特异性地在癌组织中定殖或粘附于粘膜(图1c)。Fn能增强CRC细胞系的化疗抵抗力,几乎所有药物的细胞毒性在小鼠CT26和人HT29细胞中被完全抑制(图1d),然而产丁酸盐的细菌(如丁酸杆菌)却可以显著抑制CRC细胞的生长(图1e)。以上结果表明,具核梭杆菌和丁酸杆菌分别具有促肿瘤和抑肿瘤作用。

2.通过噬菌体有效消除具核梭杆菌

从小鼠粪便(P1)和人唾液(P2)分离的两种噬菌体抑制Fn的生长。在P1和P2的抗菌作用中,P1具有广泛的抗菌谱,P2选择性地抑制了Fn的增殖(图2a-b),荧光标记法也证实了同样的结果(图2c),P2抑制Fn的生长,但不同P2菌株抑制效率不同(图2d),另外,脱氧核糖核酸酶能够切割P2基因组(图2e),用P2与Fn共培养的癌细胞能逆转化疗耐药性(图2f),不同给药方式都可以消除肠道Fn(图2g),并且噬菌体介导的治疗可能在复杂的肠道环境中实现(图2h)。

基于美吉生物云(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