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发现部分孩子有发热、腹泻、呕吐,这说明小儿每年轮状病毒肠炎的流行季节又开始来到。虽然此病为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3—8天,少数更长,但是处理不及时可以对孩子产生很大的伤害。轮状病毒肠炎多发于婴幼儿,我国每年约有万儿童发生轮状病毒肠炎,其中约有3~4万儿童死于该病。上班20年,因为腹泻就诊抱来就没有心跳呼吸的孩子,我见到的不下10人。所以对本病的认识很是重要。
轮状病毒肠炎是临床上引起6~24月龄婴幼儿腹泻的最常见原因之一,该病发病具有典型的流行季节,常见于每年10月中下旬至次年的2月份,故既往曾称为:秋季腹泻,也是我国5岁以下儿童腹泻的首要病因。它是一种可防可治却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常见疾病。
1.轮状病毒及其传播途径——预防很是重要(可以避免本病的发生)
轮状病毒主要以粪-口传播途径传播,另外,病毒颗粒在空气中以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传播不可忽视。
当孩子得这种疾病后,家长问我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我一般解释是没有注意卫生。很多大人不是理解,因此这里我要解释下什么是粪-口传播途径传播,从字面上看,就是从“粪便”到“嘴”的传播。因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主要通过病人或病原携带者的粪便排出体外,直接或通过衣物、手、食具、物品、苍蝇等污染食物和水,他人如食用或饮用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或水就会被感染。此外,这类病也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如玩具、物品,再经手入口导致感染。因此洗手很是重要,推荐7步洗手法。
2.轮状病毒肠炎的表现
①起病急,常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打喷嚏、流鼻涕等),多数没有明显感染中毒症状。
病初1—2天常发生呕吐,部分患儿呕吐频繁,随即出现腹泻(大多病例呈现先吐后泻的临床表现),典型病例每次大便量较多,呈黄色水样便,像蛋花样,大便次数较多,无腥臭味,可以日解10余次,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脱水或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大便量多、水多、次数多而渣少,我们医学上称之为“三多一少”,也有人认为:大便量多、水多、次数多而尿少也是“三多一少”。
部分患儿可伴有无热惊厥、肺炎、心肌损害、肝功能损害等胃肠道外并发症出现。
由于此病很容易引起脱水,脱水表现扫盲图如下
②.腹部X片
对于呕吐频繁的孩子,我们会常规给孩子做个腹部立位片,放射科医生常常会报告孩子有“肠梗阻”,对于我们儿科医生来说,排除了低钾所致的肠梗阻,我们会考虑“假性肠梗阻”,考虑肠道暂时性功能不协调所致,而不是需要外科手术的肠梗阻。
③.心肌酶升高与心肌损害
轮状病毒感染引肠道外损害早已引起临床儿科医师重视,临床尤其以心肌酶升高最常见,不同文献报道CK-MB升高占轮状病毒肠炎病例总数的比例在50%~90%不等,但不适宜单纯以CK-MB升高作为标准判断心肌损害,除此之外,尚需要结合CK-MB/CK比值及心电图、临床症状及有无显著脱水、酸中毒等并发症的发生而作出综合判断。
相对对于单纯CK-MB升高(CK-MB/CK比值正常)而言,无临床症状,无明显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心电图异常的患儿多数预后良好,一般心肌酶多在1~2周内恢复正常。而对于有临床症状的患儿,如伴有心电图改变,或有明显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有原发基础疾病患儿需充分进行病情评估,警惕心肌炎甚至恶性心肌损害的发生。
④.无热惊厥
轮状病毒肠炎常可以引起无热惊厥,常常表现为牙关紧闭、眼睛上翻、肢体抽动、呼之不应、脸色发紫、口吐泡沫等。原因有以下:
低钠血症、低钙血症及一种并不少见的胃肠炎相关性惊厥。
胃肠炎相关性惊厥通常称为轻度胃肠炎伴惊厥或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多由轮状病毒等感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反应诱发惊厥。此病不少见,这两天就来了2个这样的病人。
3.轮状病毒肠炎的治疗
参照以前的文章《儿童腹泻病》
这里要特别提出2点:
①本病常常继发乳糖不耐受,牛奶喂养的孩子,可以选择使用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奶,时间1~2周,腹泻好转后转为原有喂养方式。
②对于呕吐频繁的孩子来说口服补液有时候很是困难,一般不主张禁食,多采用少吃多餐的方式保证孩子的营养和水分的供给。
总结一下:
1.本病可防可控,注意卫生及洗手是预防的重要方法
2.掌握表现很是重要,发现脱水、惊厥、精神差请及时就诊
3.治疗关键是防止脱水,口服补液盐使用很是重要
4.牛奶喂养的孩子,可以选择使用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奶
5.需要住院的病人相关的抽血检查很是必要
6.由于腹泻次数多,会阴部的护理很是重要
对于科普文章,其中可能会对孩子日常出现的小问题和严重的大问题提出区别的建议,可能会对部分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议。但是所有这些不能取代当面就诊,孩子的疾病变化快,也有可能会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所以你及你家人的判断力和儿科医生的专业知识是没有任何科普文章或者书籍能够取代的。我的忠告就是:如果你觉得孩子不对劲或者超过你所拥有知识的承载范围,请及时带孩子去看儿科医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