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编号、称重、记录
犊牛出生后应称出生重,对犊牛进行编号,对其毛色花片、外貌特征(有条件时可对犊牛进行拍照)、出生日期、谱系等情况作详细记录。在奶牛生产中,通常按出生年度序号进行编号,既便于识别,同时又能区分牛只年龄。
标记的方法有画花片、剪耳号、打耳标、颈环数字法、照相、冷冻烙号、剪毛及书写等数种。
(五).喂初乳初乳是母牛产犊后3~5d所分泌的乳,与常奶相比初乳有许多突出的特点,因此对新生犊牛具有特殊意义,根据规定的时间和喂量正确饲喂初乳,对保证新生犊牛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1.初乳的特点及对新生犊牛的重要意义(1).初乳色深黄而黏稠;(2).有特殊气味;(3).与常奶相比,初乳干物质含量高,其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A和免疫球蛋白含量是常奶的几倍至十几倍。由于母牛胎盘的特殊结构,母体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不能在胎儿时期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因而新生犊牛免疫能力较弱。初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犊牛可通过吃初乳来获得免疫能力;(4).初乳酸度高,含有镁盐、溶菌酶和K-抗原凝集素。出生犊牛皱胃不能分泌胃酸,因而细菌易于繁殖,而初乳酸度较高,有杀菌作用;镁盐具有轻泻作用,又利于犊牛胎便的排出;初乳中有溶菌酶和K-抗原凝集素,也有杀菌作用。表1初乳到全乳的过渡
初乳、常乳的成分(%)
母乳
1
2
3
4
5
11
干物质
23.9
17.9
14.1
13.9
13.6
12.9
蛋白
14
8.4
5.1
4.2
4.1
4
总免疫球蛋白
6
4.2
2.4
0.2
0.1
0.09
脂肪
6.7
5.4
3.9
4.4
4.3
4
乳糖
2.7
3.9
4.4
4.6
4.7
4.9
矿物质
1.11
0.95
0.87
0.82
0.81
0.74
2.初乳的饲喂时间犊牛在出生时肠壁的通透性强,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可直接通过肠壁以未被消化的状态吸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犊牛肠壁的通透性下降,导致以未被消化状态吸收免疫球蛋白的能少减小,且初乳中免疫球蛋白浓度也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降低。 研究表明,出生最初几个小时的犊牛,对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吸收率最高,平均达20%(范围为6%~45%),而后急速下降,生后24h犊牛就无法吸收完整的抗体。犊牛应在出生后1h内吃到初乳,而且越早越好。表2.分娩后进入血液的抗体百分比
表3.喂初乳
母犊在出生后的12小时内初乳的饲喂量及其死亡率*
饲喂量(公斤)
牛场数
平均死亡率,%
1-2
18
15.3
2.5-4
16
9.9
4-5
26
6.5
3.初乳的喂量及饲喂方法出生1小时初乳的喂量应为2.0kg,12小时内再喂2.0kg,以后可随犊牛食欲的增加而逐渐提高,出生的当天(生后24h内)饲喂三、四次初乳,一般初乳日喂量为犊牛体重的8%。从第四天开始每天饲喂4kg分两次饲喂。 初乳哺喂的方法可采用装有橡胶奶嘴的奶壶。犊牛惯于抬头伸颈吮吸母牛的乳头,是其生物本能的反映(促进网胃沟的闭合),因此以奶壶哺喂初生犊牛较为适宜。目前,奶牛场限于设备条件多用奶桶喂给初乳(易造成犊牛腹泻)。喂奶设备每次使用后应清洗干净,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细菌的生长以及疾病传播的危险。挤出的初乳应立即哺喂犊牛,如奶温下降,需经水浴加温至38~39°C再喂,饲喂过凉的初乳是造成犊牛下痢的重要原因。相反,如奶温过高,则易因过度刺激而发生口炎、胃肠炎等或犊牛拒食。4..特殊情况的处理犊牛出生后如其母亲死亡或母牛患乳房炎,使犊牛无法吃到其母亲的初乳,可用其他产犊时间基本相同健康母牛的初乳。如果没有产犊时间基本相同的母牛,也可用常奶代替,但必须在每千克常奶中加入维生素AIU,60mg土霉素或金霉素,并在第一次喂奶后灌服50mL液体石蜡或蓖麻油,也可混于奶中饲喂,以促使胎便排出。5~7d后停喂维生素A,抗生素减半直到20日龄左右。三.犊牛饲养 犊牛饲养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哺育方法和断奶。(一).犊牛的哺育方法 犊牛出生后的4~5d饲喂初乳,初乳期后饲喂常奶,常奶的哺育一般有两种方法:即犊牛随母牛自然哺乳和人工哺乳。乳用犊牛一般采用人工哺乳方法。人工哺乳既可人为地控制犊牛的哺乳量,又可较精确地记录母牛的产奶量,同时可避免母子之间传染病的相互传播。人工哺乳又可分为全乳充裕哺育法、全乳限量哺育法和脱脂哺乳法等。1.全乳充裕哺育法 采用常奶哺育犊牛,不限量,任其自由饮用,以不引起下痢为度。采用此法哺育犊牛的优点是犊牛生长速度快,其缺点是奶量消耗大,成本高,因而此法多用于小牛肉的生产。
2.全乳限量哺育法 采用常奶哺乳犊牛,但对喂奶量进行控制,并让犊牛尽早采食固体饲料。此法既可保证犊牛有一定的增重速度,又可降低培育成本,目前乳用后备牛的培育多采用此法。
3.脱脂乳哺育法脱脂乳哺育法以脱脂乳哺育犊牛,脱脂乳来源于黄油生产的副产品。此法较常奶哺育成本低,多用于从事黄油生产的牧场。因脱脂乳的能量含量较常奶低,因而脱脂乳哺育法的喂奶量要比常奶大,并应在脱脂乳中添加脂溶性维生素。
(二)犊牛的哺乳期和哺乳量
传统上犊牛哺乳期为6个月,喂奶量为~kg,随着人们对犊牛消化生理认识的深入,为了降低犊牛的培育成本,使哺乳期不断缩短,喂奶量不断降低。目前犊牛培育的哺乳期和喂奶量差别很大,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的原则为:
1.初乳期为4~5d,饲喂初乳,日喂量为体重的8%~10%,日喂3次。
2.初乳期过后,转为常奶饲喂,日喂量为犊牛体重的10%左右,日喂2次。
3.大多哺乳期为1个月左右,哺乳量约kg。
4.注意定时、定温、定量、定质。
5.初乳期过后开始训练犊牛采食固体饲料,根据采食情况逐渐降低犊牛喂奶量,当犊牛精饲料的采食量达到1~1.5kg时即可断奶。
(三).犊牛的喂奶方法
1.奶温应在38~40℃;
2.定时、定量;
3.喂奶速度一定要慢,每次喂奶时间应在1min以上,以避免喂奶过快而造成部分乳汁流人瘤网胃,引起消化不良。
(四).独笼(栏)圈养
犊牛出生后应及时放入保育栏内,每牛一栏隔离管理,15日龄出产房后转入犊牛舍犊牛栏中集中管理。犊牛栏应定期洗刷消毒,勤换垫料,保持干燥,空气清新,阳光充足,并注意保温。
目前,国外多采用户外犊牛栏培育犊牛。户外犊牛栏多建于背风向阳、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方。户外犊牛栏由轻质板材组装而成,可随意拆装移动。每头犊牛单独一栏,栏与栏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
(五).早期断奶
传统乳用犊牛培育的哺乳期为d,哺乳量为~kg。鲜奶用量多,犊牛培育成本高,虽在哺乳期犊牛日增重较高,但消化系统得不到锻炼,瘤胃发育晚且慢,对其以后的生产性能并无益处。
1.早期断奶的概念 目前,国外犊牛早期断奶的哺乳期大多控制在3~6周,以4周居多,也有喂完7d初乳就进行断奶的报道。英国、美国一般主张哺乳期为4周(日本多为5~6周),哺乳量控制在kg以内。
2.早期断奶方法 早期断奶根据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方法,主要的不同是哺乳期的长短和喂奶量的多少常用的方法有:
(1).犊牛从4日龄开始调教采食开食料,
(2).在开食料中渗入糖蜜或其他适口性好的饲料;
(3).可将开食料拌湿涂抹其嘴,或置少量在奶桶底,当犊牛舔食奶桶底部时,即可食入;
(4).少喂勤添,以保持饲料新鲜;
(5).限制犊牛喂奶量,每天喂奶量不超过体重10%。
(6).供给充足清洁、干净的饮水:饮水对犊牛开食料的采食量影响很大,当犊牛饮水不足或不给犊牛饮水时,开食料的采食量不及1/3,日增重减少41%。
(7).当犊牛连续3d采食g开食料即可断奶。
缩短哺乳期,减少哺乳量的犊牛,虽然头3个月体重增长较慢,但只要精心饲养,在断奶前调整好采食精料的能力,并在断奶后注意精料和青粗饲料的数量和品质,犊牛在早期受阻的体重在后期可得到补偿,不影响后备牛的配种月龄、繁殖以及投产后的产奶性能。
四.哺乳期犊牛的管理
(一).卫生
犊牛的培育是一项比较细致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与犊牛的生长发育、发病和死亡关系极大。对犊牛的环境、牛舍、牛体以及用具卫生等,均有比较严密的管理措施,以确保犊牛的健康成长。
哺乳卫生:1.用具消毒:奶壶或奶桶每次喂完奶后要严格清洗消毒,其程序是先冷水冲洗2%碱水擦洗温水(35~40℃)漂洗干净凉干使用前再用85℃热水冲洗2.防止添癖:每次喂完奶后,用干毛巾将犊牛口、鼻周围残留的乳汁擦干,然后用颈架挟住10min,防止犊牛相互乱舔。(可造成脐带炎、睾丸炎、乳头炎,舔食的毛容易形成扁圆形毛球,容易堵塞食道沟或幽门而引起死亡)。(二).健康观察
平时对犊牛进行仔细观察,可及早发现有异常的犊牛,及时进行适当的处理,提高犊牛育成率。观察的内容包括:
1.观察每头犊牛的被毛和眼神;
2.每天两次观察犊牛的食欲以及粪便情况;观察粪便颜色、气味
3.正常粪便——黄褐色,吃草后变干并呈盘状;正常排粪次数:1次~2次/天。
稀软、淡黄色或灰色——哺乳量过高;
黑硬——饮水不足;
气泡——受凉;
黏液——患胃肠炎;
稀软、恶臭,混有黏液、血液——下痢;
4.检查有无体内、外寄生虫;
5.注意是否有咳嗽或气喘;
6.留意犊牛体温变化:正常犊牛体温为38.5~39.2℃,当体温高达40.5℃以上即属异常;
7.测心跳次数:正常心跳次数90次/分~次/分
8.测呼吸次数:正常呼吸次数20次/分~50次/分
9.检查干草、水、盐以及添加剂的供应情况;
10.检查饲料是否清洁卫生;
11.通过体重测定和体尺测量检查犊牛生长发育情况;
12.发现病犊应及时隔离,并要求每天观察4次以上。
(三).单栏露天培育
为了提高犊牛成活率,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在犊牛出生后常采用单栏露天培育,近年来国内一些先进的奶牛场也采用了这个办法。在气候温和的地区或季节,犊牛生后3d即可饲养在室外犊牛栏内,进行单栏露天培育。室外犊牛栏应保持干燥、卫生,勤换垫草。栏的后板应设一排气孔,冬天关,夏天开;或在后板与顶板之间设升降装置,夏天将顶板后部升起以便通风。30d后转入群栏饲养;犊牛在室外犊牛栏内饲养60~d,断奶后即可转入育成牛舍。
(四).饮水
牛奶中虽含有较多的水分,但犊牛每天饮奶量有限,从奶中获得的水分不能满足正常代谢的需要。从一周龄开始,可用加有适量牛奶的35~37℃温开水诱其饮水,10~15日龄后可直接喂饮常温开水。一个月后由于采食植物性饲料量增加,饮水量越来越多,这时可在运动场内设置饮水池,任其自由饮用,但水温不宜低于15℃。冬季应喂给30℃左右的温水。
(五).刷拭
犊牛在舍内饲养,皮肤易被粪及尘土所黏附而形成皮垢,这样不仅降低了皮毛的保温与散热能力,使皮肤血液循环恶化,而且也易患病。为此,每天应给犊牛刷拭一两次。最好用毛刷刷拭,对皮肤软组织部位的粪尘结块,可先用水浸润,待软化后再用铁刷除去。对头部刷拭尽量不要用铁刷乱挠头顶和额部,否则容易从小养成顶撞的坏习惯。顶人恶癖一经养成很难矫正。
(六).运动
犊牛正处在长体格的时期,加强运动对增进体质和健康十分有利。生后8~10日龄的犊牛即可在运动场作短时间运动(0.5~1h),以后逐渐延长运动时间,至一月龄后可增至2~3h。如果犊牛出生在温暖的季节,开始运动的日龄还可再提前,但需根据气温的变化,酌情掌握每日运动时间。
(七).去角
为了便于成年后的管理,减少牛体相互受到伤害。犊牛在4~10日龄应去角,这时去角犊牛不易发生休克,食欲和生长也很少受到影响。常用的去角方法有:
1.苛性钠法先剪去角基周围的被毛,在角基周围涂上一圈凡土林,然后手持苛性钠棒(一端用纸包裹)在角根上轻轻地擦磨,直至皮肤发滑及有微量血丝渗出为上。约15d后该处便结痂不再长角。
利用苛性钠去角,原料来源容易,易于操作,但在操作时要防止操作者被烧伤。此外,还要防止苛性钠流到犊牛眼睛和面部。
2.电动去角电动去角是利用高温破坏角基细胞,达到不再长角的目的。先将电动去角器通电升温至~°C,然后用充分加热的去角器处理角基,每个角基根部处理5~10s,适用于3~5周龄的犊牛。
(八).剪除副乳头
乳房上有副乳头对清洗乳房不利,也是发生乳腺炎的原因之一。犊牛在哺乳期内应剪除副乳头,适宜的时间是2~6周龄。
剪除方法:是先将乳房周围部位洗净和消毒,将副乳头轻轻拉向下方,用锐利的剪刀从乳房基部将其剪下,剪除后在伤口上涂以少量消炎药。如果在有蚊蝇季节,可涂以驱蝇剂。剪除副乳头时,切勿剪错。如果乳头过小,一时还辨认不清,可等到母犊年龄较大时再剪除。
(九).预防疾病
犊牛期是牛发病率较高的时期,尤其是在生后的头几周。主要原因是犊牛抵抗力较差。此期的主要疾病是肺炎和下痢。
肺炎最直接的致病因素是环境温度的骤变,预防的办法是做好保温工作。
表4.下痢和肺炎的防治
病因
治疗
下
痢
奶具、饲槽不洁
畜舍卫生不良
—减少全乳用量,减少或暂停代乳品或开食料,同时补充矿物质,(奶温的控制)
——较严重的按10mg~20mg/kg体重给药或乳酶生每日2g,酵母片5g
环境温度骤变
牛舍粉尘过大
氨气浓度过高
—轻度的可按每千克体重1.3~1.4万单位青霉素,3~3.5万单位链霉素,肌住注2~3次,药物结合护理
—保证牛舍通风良好、阳光充足
—定期刷试犊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