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引进种猪或仔猪时,严格做到猪场净化4~6个月、传染性胃肠炎症状消失2 个月和血清监测为阴性后方可引进;引进后要隔离观察2~4 周,确认无疫情后方可混群饲养
5.2 疫苗接种
3)防疫、消毒等不规范,工作不彻底
1)勤打扫圈舍,清理干净病猪排泄物等,确保环境优良无疫情时,每周用3%~4%氢氧化钠溶液或50%百毒杀按1:3 000 的比例彻底喷洒消毒1~2次;发生疫情时,每天喷洒1 次0.2%过氧乙酸溶液或1%~3%漂白粉溶液每次消毒后,用清水冲洗1~2 次
发病仔猪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0~42 ℃、呕吐、口渴、脱水明显、体重迅速减轻,继而发生频繁水样腹泻,呈黄色、绿色或白色且常含有凝乳块,并有恶臭味两周龄内、特别是出生后48 h或5~7日龄内的乳猪吃奶后突然神情呆滞,喜卧,呕吐(呕吐物中含有慢性胃肠炎吃什么好未消化的凝乳块),同时发生剧烈腹泻,食欲不振或废绝,皮毛无光,走路摇摆,眼球下陷,因迅速脱水导致心力衰竭而死亡
病程约5~7 d,多为急性,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达100%症状不一,有的不明显;有的突然发病,呕吐、脱水、渴欲增强,厌食或不食,极度消瘦,同时伴有急剧水样腹泻,排出含少量未消化食物的灰白色或灰褐色的水样(有腥臭味)
5、防治要点
猪传染性胃肠炎(tge)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消化道传染病,以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为特征不同日龄的猪都可发病,仔猪更易发病,患病仔猪严重腹泻,死亡率高达100%若防治不力,将严重影响生猪的成活率及生长速度
3.1 仔猪
3.3 种母猪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在病猪各宝宝胃肠炎吃什么药器官、体液和排泄物中都能存活,并能迅速繁殖全年都可发生,在低温寒冷季节可长期存活,特别在冬春换季、天气骤变和产仔季节发病率最高康复的病猪能永久性带毒,需常期进行预防一旦发病,病猪带毒、排毒可达2~8 周,排出的病毒对饲料、饮水、空气等造成污染,健康猪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等感染并呈散发性、急性或流行性传染,传播速度快10 日龄以内的仔猪最为敏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达100%若及时治疗则死亡率降低,但严重影响生长速度
2、发病因素
3.4 后备公、母猪与育肥猪症状类似
1、流行特点
2)冬季每10 d对圈舍消毒1次,1%百毒杀按1:600的比例、强力消毒王按1:1 000 的比例或过氧乙酸按1:2 000 的比例对猪体进行喷洒消毒猪场周围环境和地面做到每周消毒1~2 次,消毒后猪传染性胃肠炎喷撒“护舍安”,促进舍内微生态菌群平衡,改良猪舍环境,干燥抑菌除臭,避免病原扩散同时杜绝非工作人员入内,防止外来病原侵入
4)饲养管理不当,应激预防及处理不到位,断奶仔猪突然断奶或更换饲料
5)仔猪日常摄入饲料中蛋白含量过高
加强饲养管理,做到勤观察、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理,尽量减少死亡
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等发生接触性感染大部分治愈母猪带有病毒,症状不明显,无腹泻;有的哺乳母猪出现体温升高,泌乳下降或无乳,呕吐,厌食,腹泻
猪感染传染性胃肠炎后,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和脱水,不同日龄的猪临床症状不同
2)程序化免疫不规范或不合理、疫苗使用不当、群体免疫力低、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
3)冬春寒冷季节气温温差大,随时注意调整圈舍内温胃肠炎症状度,勤换垫料并随时加厚或使用保温设备进行保温,确保保育舍和育肥舍舍温分别保持在32和26 ℃以上
3.2 育肥猪
3、临床症状
1)秋冬和早春季节,圈舍内温度低、湿度和温差大、空气不流通、气体污浊
5.1 预防措施
3)育肥猪能采食和饮水的猪,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vc、葡萄糖及补液盐,连饮5 d;100 kg饲料中加入0.4%~0.6%黄芪多糖、2~6 g灵芝多糖或10 g金丝桃素等抗病毒的中药,连喂1周若出现脱水及酸中毒症状,除及时补充水分外,按照0.3%的比例将小苏打混入饲料饲喂
2)母猪妊娠母猪尚未感染时,在产仔2 周前,将感染猪的肠道组织粉碎、拌匀后进行饲喂,使母猪接触强毒,增强产仔期免疫力同时加强管理,确保母猪在产后3 周具有抵抗力
1)一般患猪发病初期,将500 羽份鸡新慢性胃肠炎城疫ⅰ系苗用500 ml蒸馏水稀释(注意现配现用),仔猪、生长猪、育肥猪注射剂量分别为3~5、7~10 和15~20 ml,1 次/d,连用2 d干扰诱导效果明显
5.3 西药治疗
1)妊娠母猪分2 次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疫苗,即在产前60 d和15 d,经后耳穴分别注射3 ml弱毒冻干苗和2 ml 灭活菌苗,仔猪通过吸入母乳增强免疫力
2)1~2 日龄、体重10~15 kg 及50 kg 以上的仔猪分别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苗0.5、1.0、2.0 ml,确保6 个月有免疫力
针对病猪(特别是发病仔猪)不同症状,认真分析,对症治疗,及时做到全群投药
白癜风在线咨询早期如何治疗皮肤白癜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