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傅善来
来源|抗癌杂志
近年来为什么大肠癌,特别是青年大肠癌发病如此凶猛呢?分析其原因是极其复杂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现代生活中,特别是独生子女只知道满足口感,片面追求美味、可口,什么油炸、油爆、油煸的食物吃个不停,肯德基、麦当劳、方便面以及精致糕点,一样不错过,粗粮、蔬菜、豆及豆制品等一些富含纤维素、低聚糖的食品吃得很少很少,低聚糖是益生菌营养物质,因此益生菌的营养被忽视了。
益生菌是生活在人体内,与人体生命活动切切相关的生理有益菌。据生物学家观察,在一个成年人的肠道中栖息着大约由种不同类型细菌组成的个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它们之间互相依赖又互相制约,其中大部分与人体肠粘膜细胞接触,交换能量和物质,甚至相互传递信息。对人体的营养水平、生理功能、药物效应、免疫调节、肿瘤发生、细菌感染、衰老过程、毒素反应和应激反应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称这些微生物为益生菌。
在人体肠道内众多的益生菌中,乳酸菌是最优秀的代表者。据研究,这些细菌包括10多个属,多种。在许许多多的乳酸菌大家族中,对人体健康发挥重要生理效益的,是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
益生菌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意义
双歧杆菌是人体肠道中最重要的正常菌群之一,从出生婴儿至百岁老者的肠道中,始终存在益生菌,与人相伴一生。据医学观察,充满青春活力和健康的人群中,其体内双歧杆菌数量特别丰富。世界上不少长寿地区的长寿老人,其肠道双歧杆菌仍然保持着青壮年人的水平。
双歧杆菌已经成为人体健康的重要指标。因此,双歧杆菌被称为是人类“健康卫士”,对人体生命活动具有极其重要功能:
1人体肠道内治安警察
生活在肠道内的双歧杆菌,在肠道黏膜上生长,形成一道“菌膜屏障”,犹如在人体肠道表面构筑起一座钢铁长城,起到治安警察的作用,从而使入侵的致病菌在肠道内失去生长繁殖的落足点。不仅如此,这些有益菌还能刺激肠道的免疫系统、淋巴组织,产生分泌性抗体——免疫球蛋白A。激活T细胞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增殖。促进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诱发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干扰素、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感染、抗细胞突变、抗肿瘤、抗衰老的能力。同时,双歧杆菌新陈代谢产生的乳酸、醋酸等酸性物质,使肠道内环境保持酸性。酸性环境不利于肠道内有害菌生长,以正压邪,从而保持人体健康。
2
人体肠道内清道夫
双歧杆菌分泌的乳酸、醋酸刺激肠壁,促使肠道蠕动,保持正常排便功能,把肠道内有害有毒物质及时排出体外。同时双歧杆菌还能分解体内各种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有的对人体具有诱癌、致癌作用或催人衰老。此外,双歧杆菌还能阻止多余胆固醇吸收,加速肠道内有害物质和毒素排出体外,起到清道夫作用。
3
合成某些营养物质
肠道内益生菌,在人体肠道内合成人体必需的维生素K和B1、B2、B12、叶酸等B族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K,人体自身是不能合成,必须依靠肠道内益生菌,所以说,益生菌又是人体内“生物制药厂”的生产者。
我国广西巴马地区是世界上五个长寿乡之一。科学家对生活在那里的五位~岁长寿老人粪便进行双歧杆菌检测,发现这些长寿老人肠道中粪便双歧杆菌数量高达10×/克以上。数量之多,竟然超过了飞行员(59.2%的飞行员肠道中双歧杆菌数量在10×/克以下)。
进一步证明:双歧杆菌是健康长寿指标之一。
影响益生菌生长的因素
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微生态平衡破坏的原因尽管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剖腹产儿
据医学观察,母体产道内常驻着益生菌,当分娩时,新生儿通过产道时,就会吸入母亲阴道内的益生菌。益生菌通过新生儿口腔、食管和胃肠道最后定植在新生儿大肠内。母乳中存在着益生菌营养物质——低聚糖。新生儿肠道内益生菌得到母乳中低聚糖,犹如鱼儿得水、如虎添翼,不断生长繁殖,益生菌数量很快就达到人体正常水平,为人体健康站岗放哨。可是,剖腹产孩子不通过母体产道,这就为新生儿肠道内益生菌植入带类了弊端,因此,这类孩子体内益生菌生长不如自然分娩孩子,免疫功能差,容易生病。
2
人工喂养的孩子
前面我们已经谈了,母乳得天独厚含有益生菌营养因子——低聚糖,可是牛奶、奶糕等缺乏低聚糖,这类孩子肠道内益生菌缺乏营养物质,生长不如母乳喂养的孩子。所以,民间有句老话,人工喂养的孩子多病、难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
大鱼大肉
大鱼、大肉吃得多,蔬菜、豆类、粗粮吃得少的人。现在的科学已经弄清楚,益生菌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低聚糖,在自然界分布很少,含有低聚糖的食物区没有几种,除了母乳,最多的是豆及豆制品,再次是蔬菜、粗粮。
鸡、鸭、鱼、肉、蛋、奶中几乎不存在,不仅不存在,鸡、鸭、鱼、肉、蛋、奶吃得多了,特别是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摄入多了对人体健康有害。油炸食物高脂、高蛋白质、高热量饮食,富含脂肪,而且又属于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对人体的危害比饱和脂肪酸有过之而无不及,非常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不仅如此,高脂饮食摄入以后,人体为了消化脂肪,就大量分泌胆汁,脂肪中脂肪酸、胆汁中胆汁酸都是有可能增加患癌风险,引起大肠癌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更为严重的是高脂、高蛋白饮食中,脂肪、蛋白质含量是丰富的,可是,益生菌生长繁殖需要的营养物质——低聚糖,一点也没有,人体处于蛋白质、脂肪过剩状态,而肠道内益生菌却处于严重饥饿状态,久而久之益生菌逐渐递减。相反肠内有害菌疯长,这是因为蛋白质腐败变质,产生氨、吲哚、粪臭素、硫化氢以及肠内毒素等有害有毒物质,进一步刺激肠道,加剧肠道病变。
这些有害有毒物质被肠道吸收后,首当其冲损害人体肝脏,影响肝脏正常生理功能,肠内毒素渗入皮肤间隙,导致脸部痘痘、色斑、色素沉着。益生菌减少,有害菌疯长,肠道菌群紊乱,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4
长期不规则抗菌治疗
体弱多病长期不规则抗菌治疗的人。抗生素、磺胺药问世,给人类健康带来福音,有相当多数致癌菌引起的一些传染病,真正做到了药到病治理想境地,挽救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可是,抗菌药物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亦毫无保留地杀灭了忠心耿耿伴随着人类时时刻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益生菌,严重造成人体肠道菌群紊乱,微生态破坏,治了老病,留下了新病。因此说,医学发展到今天,有人提出,抗菌药物是功还是过,抗菌还是护菌有必要重新做出评价。可以这么说,随着微生态学建立,养菌的问题已经提到仪事日程上来,滥用抗菌药该当制止。
5
放、化疗恶性肿瘤病人
恶性肿瘤病人在放、化疗期间,放、化疗在杀灭肿瘤细胞同时,也杀灭了人体内益生菌,所以,临床上常常可以见到放、化疗病人肠道菌群紊乱,便秘、腹泻屡见不鲜。
6
老年人
老年人,尤其是烟、酒不离的老年人。这种人体内益生菌也少,往往健康状况也差。
养菌的对策
生物学家玛古利斯说得好:“健康,与其说是清除有害菌的过程,倒不如说是重建必须的细菌菌落的过程”。怎么重建呢?用什么去重建呢?
在全面均衡适量营养的基础上(详见科学膳食新主张健康膳食十要素),适当注意摄入薯类、小米、高粱、玉米豆类和蔬菜,以满足益生菌营养需要。必要时额外补充益生菌制剂,以改善肠道菌群环境,这对肿瘤病人显得尤为重要。
傅善来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