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没有专门看白癜风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150720/4659346.html

今天是第期日报。

医院:菌群影响结直肠癌的表观遗传(综述)

NationalScienceReview[IF:9.]

①宿主可能通过miRNA影响肠道菌群结构,调节微生物互作相关基因的miRNA与结直肠癌相关细菌具有关联性;②结直肠癌诱导剂会改变肠道菌群结构,菌群结构的变化与一系列结直肠癌相关的宿主基因甲基化相关;③肠道菌群代谢物,尤其是丁酸盐,通过影响组蛋白脱乙酰基酶来调节组蛋白乙酰化,从而影响基因转录活性和结直肠癌的发病;④菌群代谢物通过表观遗传调控细胞分化,如T细胞的发育;⑤肠道菌群有望成为副作用小的癌症治疗潜在靶点。

InfluenceoftheMicrobiotaonEpigeneticsinColorectalCancer-12-22,doi:10./nsr/nwy

结直肠癌相关基因、表观遗传、免疫信号异常都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本综述回顾了一系列与肠道菌群相关的宿主基因表观遗传学变化,包括miRNA干扰、基因甲基化/乙酰化以及免疫细胞分化,对了解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病理中的作用有参考价值,有利于开发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新型癌症治疗手段。(

小肠君)

如何应对转移性结直肠癌的药物耐受(综述)

CancerTreatmentReviews[IF:8.]

①EGFR靶向药物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已经表现出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癌组织对该疗法的耐受问题仍限制其应用;②目前应对耐受问题的主要方案包括:短期停药后再次用同种EGFR靶向药物,换用另一种EGFR靶向药物,两种EGFR靶向药物连续用药,增加药物剂量以及混合疗法;③不同方案异质性较高,短期停药后再次用药的效果最佳;④目前大部分的方法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再次用药方法虽然表现出了优势,但仍要进行大样本分析才可以得出可靠结论。

Retreatmentwithanti-EGFRmonoclonalantibodiesinmetastaticcolorectalcancer:systematicreviewofdifferentstrategies-12-27,doi:10./j.ctrv..12.

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方法有限,如何提高现有治疗方法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已有研究报道,发现短期停药后再次用同种EGFR靶向药物,对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耐受性的效果优于换用其它药物、组合用药等手段。本文的结果对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提高现有药物药效具有参考价值。(

小肠君)

如何鉴定结直肠癌类型(综述)

ModernPathology[IF:6.]

①判断肿瘤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状态,有助于对结直肠癌(CRC)患者进行风险分层和治疗方法选择;②按照免疫组化分析流程可鉴定CRC患者的MSI状态,灵敏度和特异性与PCR方法相近,但该方法在鉴定Lynch综合症等方面有缺陷;③CRC生物标记存在样本来源差异性,取材部位和方法影响CRC类型鉴定;④RAS突变分析可作为衡量抗EGFR疗法有效性的预测标志物;⑤PIK3CA、PTEN和HER2等参与EGFR信号调节的分子也有望用于预测抗EGFR疗法有效性。

Apracticalguidetobiomarkersfortheevaluationofcolorectalcancer01-02,doi:10./s---1

鉴定结直肠癌(CRC)的类型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本综述讨论了目前临床常用的CRC鉴定方法和生物标记,指出了从取材、分析到结果报告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潜在的新CRC标记分子,对于CRC类型鉴定、治疗方式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小肠君)

橄榄油或有利于防治结直肠癌(综述)

Nutrients[IF:4.]

①橄榄油富含的酚类物质对减少自由基、缓解炎症、免疫调节、优化肠道菌群和防控癌变具有积极作用;②橄榄油可缓解炎症性肠病,其中的芹菜素、木犀草素、山楂酸、β-谷甾醇、单不饱和脂肪酸等物质分别表现出免疫调节、细胞周期调节等抗炎、抗癌作用;③肠道菌群可降解橄榄油中的部分成分,产生具有抗癌作用的化合物;④橄榄油及其代谢物,会改变菌群结构和功能,有助于维持健康的菌群;⑤研究橄榄油及其代谢产物,有助于防治结直肠癌。

OliveOilEffectsonColorectalCancer-12-23,doi:10./nu

地中海饮食表现出预防结直肠癌的作用,而橄榄油是地中海饮食的基础材料之一。本综述总结了橄榄油及其成分和代谢物的促健康作用,指出了橄榄油用于防治结直肠癌的潜在功效,对于开发防治结直肠癌的饮食干预手段具有参考价值。(

小肠君)

与东亚人群结直肠癌风险相关的新基因位点

Gastroenterology[IF:20.]

①分析东亚名结直肠癌(CRC)患者和41名健康人的全基因组信息,与欧洲血统人群数据进行对比;②大部分已知的欧洲人群CRC风险相关基因位点,在亚洲人群中也与CRC病发风险相关;③新发现13个与亚洲人CRC显著相关的基因位点,和一个已知CRC相关位点的新突变;④新发现位点大多包括免疫反应、β-连环蛋白/Wnt信号通路、前列腺素E2分解代谢、细胞多能性和增殖的调控基因;⑤已报道的52个CRC风险位点中有41个在本研究中得到确认。

Large-scaleGenome-wideAssociationStudyofEastAsiansIdentifiesLociAssociatedWithRiskforColorectalCancer-11-30,doi:10./j.gastro..11.

结直肠癌(CRC)的病发受遗传因素影响显著。本研究对2万余名东亚CRC患者进行全基因组相关性研究,通过与健康人群以及欧洲血统人群信息进行比对,发现了13个亚洲人群特异性的CRC风险相关性基因位点,对研究CRC发病原因、制定防治策略具有参考价值。(

小肠君)

中性粒细胞在抑制结肠肿瘤生长及侵袭中的关键作用

Gastroenterology[IF:20.]

①条件性敲除中性粒细胞可促进小鼠体内结肠肿瘤的生长、增殖及侵袭;②RNA测序分析显示,调节抗菌及炎症反应的基因在中性粒细胞缺失的结肠肿瘤中表达失调;③中性粒细胞的缺失与肿瘤中细菌数量的增加、肿瘤细胞的增殖、肿瘤细胞DNA的损伤及IL-17介导的炎症反应相关;④相比于对照小鼠,结肠肿瘤状态下中性粒细胞缺失小鼠的菌群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⑤肿瘤中的细菌可诱导IL-17的产生,使用抗生素或IL-17中和抗体处理,可减小肿瘤的侵袭性。

NeutrophilsRestrictTumor-AssociatedMicrobiotatoReduceGrowthandInvasionofColonTumorsinMice-12-11,doi:10./j.gastro..12.

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结肠癌小鼠模型中,中性粒细胞的缺失可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生长及侵袭,并改变结肠肿瘤中的菌群组成及数量,菌群的变化及其诱导的IL-17的产生介导了肿瘤侵袭性的增强。(

沈志勋)

结直肠切除术后36个月内,新发或复发结直肠癌的风险最高

Gastroenterology[IF:20.]

①纳入27项研究(共例结直肠癌患者),分析结直肠切除术后在吻合处及其它位点发生结直肠癌的几率;②53.7%的非吻合处结直肠癌发生在术后36个月内;③90.8%的吻合处结直肠癌发生在术后36个月内,术后24个月后,吻合处的结直肠癌风险显著降低④结直肠切除术后,在吻合处及其它位点的结直肠癌发生率在术后36个月内最高,患者在术后应在这段时间内进行结肠镜检查。

NewandRecurrentColorectalCancersAfterResection: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ofEndoscopicSurveillanceStudies-12-13,doi:10./j.gastro..12.

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超过例接受了结直肠切除术的结直肠癌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手术后36个月内,吻合处及非吻合处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最高,患者在术后36个月内应进行结肠镜检查。(

沈志勋)

补充低聚果糖和丁酸无法缓解结直肠癌

Nutrients[IF:4.]

①结直肠癌降低了皮下、附睾的和腹膜后脂肪含量,同时也减少了血清葡萄糖和瘦素浓度;②结直肠癌并未降低白色脂肪组织中脂肪连接蛋白、IL-6、IL-10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alpha的含量;③向小鼠饮食中补充低聚果糖和丁酸,无法改善大肠癌造成的影响;④食物中添加丁酸后,白色脂肪组织的葡萄糖耐受程度、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TNF-alpha都有提高,反而加剧了脂肪组织的炎症状态。

TributyrininInflammation:DoesWhiteAdiposeTissueAffectColorectalCancer01-08,doi:10./nu

已有研究现实增加纤维摄入可能有助于降低结直肠癌风险,低聚果糖是一种可促进丁酸生成的膳食纤维。本研究利用小鼠模型,发现在食物中添加低聚果糖和丁酸,无法改善肠癌状态下白色脂肪组织的变化,而且丁酸可能又进一步加剧脂肪组织内炎症状态的风险。(

小肠君)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小歪,小肠君,沈志勋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柳叶刀》:为了健康,多吃高纤维食物吧

Science:生存不易,这种“装备”助细菌在肠内安居

争夺敌人的氧气资源!肠道共生菌抵御致病菌的招数

吃东西的愉悦感从哪来?大脑给人的两次“奖励”

关于保健品,老百姓该对这些事心中有数

儿童有哪些肠型?如何影响饮食与代谢的关系?

Nature年度回顾:年代谢和自身免疫病的菌群研究有哪些突破

爱吃甜食的请注意,代糖甜味剂未必更好

肠脑轴研究再登Cell:源于肠道的免疫细胞,为大脑“灭火”

刘宏伟等解析:特定肠道菌如何“双管齐下”改善肥胖和代谢

点击阅读原文,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