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军
哈尔滨医院儿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会员,哈尔滨儿科学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儿童康复学会委员,黑龙江省儿童保健与营养学会委员,黑龙江省妇幼保健等级评审委员会专家,黑龙江省先天结构畸形救助复审委员会专家。
△在临床上我们会经常遇到呕吐及腹痛的患儿,这个时候除了考虑常规的胃肠道疾病,对于以急性腹痛起病伴有剧烈呕吐、反复发作、身型消瘦的患儿,我们还应考虑到一种儿科临床上较为少见的疾病——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
1什么是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极少见的疾病,典型的EG以胃肠道的嗜酸粒细胞浸润、胃肠道水肿增厚为特点。本病通常累及胃窦和近端空肠,若一旦累及结肠,则以盲肠及升结肠较多见。此外,EG还可累及食管、肝脏和胆道系统,引起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肝炎和胆囊炎,也有仅累及直肠的报道。
2EG的原因是什么?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其特征为胃肠道有弥漫或局限性嗜酸粒细胞浸润,常同时伴有周围血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本病的病因不清楚,少数病人有哮喘、食物过敏或有变应性疾病的家族史,但大部分病人并无过敏性病史。内窥镜检查可见嗜酸粒细胞在胃肠道浸润甚广,可从咽部至直肠,其中以胃和小肠最多见。
3EG的种类有哪些?按浸润范围可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
局限型EG
局限型以胃窦部最多见,肉眼所见为坚实或橡皮样、平滑、无蒂或有蒂的息肉状肿块,突入腔内可导致幽门梗阻。本型多见于40~60岁的病人,男女均可发病,表现为较急性的上腹部痉挛性疼痛、恶心、呕吐,可伴腹泻。过敏史不明确。
弥漫型EG
弥漫型往往仅引起粘膜水肿、充血、增厚,偶见浅表溃疡和糜烂。肠道病变多为弥漫型,受累肠壁水肿、增厚、浆膜面失去光泽、有纤维渗出物覆盖。多见于30~50岁,男多于女,表现为上腹部痉挛性疼痛,伴恶心、呕吐。发作无规律性,可能与某些食物有关,用抗酸解痉剂不能缓解。
粘膜受累严重者,可导致呕血、黑粪、腹泻、吸收不良、肠道蛋白质丢失、缺铁及体重下降等。肌层受累明显者,可引起肠梗阻。浆膜受累者,可导致含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的腹水或胸水。约半数患者伴有其他过敏性疾病,如湿疹、哮喘、过敏性鼻炎等。80%的病例有胃肠道症状,病程可长达数十年。
本病缺乏临床特异性表现,是一种自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虽可多次反复发作,但预后良好,未见有恶变者。
4EG的治疗方法本病的治疗原则是去除过敏原,抑制变态反应和稳定肥大细胞,达到缓解症状,清除病变的目的。
1饮食的控制
对于确定的或可疑的过敏食物或药物应立即停止使用。没有食物和药物过敏史者,可采取序贯法逐个排除可能引起致敏的食物,诸如牛奶(特别在儿童)、蛋类、肉类、海虾、麦胶制品以及敏感的药物。许多病人在从饮食中排除有关致病食物或药物后,腹部疼痛和腹泻迅速改善,特别是以粘膜病变为主的病人,效果更明显。虽然饮食控制不一定能治愈本病,但一般在制定治疗方案时,总应把饮食控制作为基本措施,而首先应用。
2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激素对本病有良好疗效,多数病例在用药后1~2周内症状即改善,表现为腹部痉挛性疼痛迅速消除,腹泻减轻和消失,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降至正常水平。以腹水为主要表现的浆膜型患者在激素应用后7-10天腹水完全消失。远期疗效也甚好。个别病例激素治疗不能完全消除症状,加用硫唑嘌呤常用良好疗效(每日50-mg)。一般应用强的松20-40mg/d,口服,连用7-14天作为一疗程。也可应用相当剂量的地塞米松。
3色甘酸二钠的应用
色甘酸二钠(色甘酸钠)系肥大细胞稳定剂,可稳定肥大细胞膜,抑制其脱颗粒反应,防止组织胺、慢反应物质和缓激肽等介质的释放而发挥其抗过敏作用。
色甘酸二钠的用法为40-60mg,每日3次。也有用至-mg/d。疗程从6周至5个月不等。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副反应者可改用色甘酸二钠治疗,作为前者的替代药物。
4手术治疗
病变局限以肌层浸润为主的患者,常有幽门梗阻或小肠梗阻,可考虑行胃次全切除或肠段切除或胃肠吻合术。术后如仍有症状或嗜酸粒细胞升高者,尚可应用小剂量强的松,5mg或2.5mg/d口服,维持治疗一段时间。
有规律的生活原是健康与长寿的秘诀。——巴尔扎克
威迈医疗咨询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