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培荣:台湾针灸四大家。出生于山东临沂县。拜师于其表伯『钱曾文』学习针灸,钱曾文医师当时即以针灸有名,名震遐迩。钱曾文医师教导孙医师由熟读『针灸大成』入门,并配合古籍的钻研,参以临床经验。 孙培荣医师一生共收有入室弟子40余位,以指导针灸大成与各种古典配穴法为授课内容,并将一生经验不藏私地传授给弟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弟子为武仲瑛、周左宇、孙宝琳。孙师针法神乎其技,观其医案每每收获良多,今天整理出来希望能对古典针灸爱好者有所帮助!
主治病名婚久不育
歌诀婚久不育求子难,惟恐乏嗣心何安,阴交石关通四满,中极子宫艾火燃。
穴位介绍阴交:在脐下一寸。石关:在建里旁一寸五分。四满:在石门旁一寸。
中极:在脐下四寸。子宫:在中极旁开三寸。
病因病理分析
:金鉴注:女子不孕之故,由伤其任脉也。经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能有子,若为三阴之邪伤其冲任之脉,则有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经漏经崩等病生焉。或因宿血积于胞中,新血不能成孕,或因胞寒胞热,不能摄精成孕,或因体盛痰多,脂膜壅塞胸中而不孕,皆当细审其因,按证调冶,自能有子也。子嗣者,普通之事,而不得者,则极其难也。或男女之际,调摄未得其方也,男子以保精为主,女子以调经为主,保精之道,莫如寡欲,少劳神,则精气足矣。或先天不足或精薄不凝,或射精不远,皆为不育之因,女子调经之道,先在养性,经云:妇女和平,则乐有子,和则气血不乖,平则阴阳不争。书云:和平之气,三旬ㄧ见,或如经事愆期,大抵先期而后至,此血虚也,若后期而先至,此血寒也,若经将行,而腹疼者,是气滞也,四肢无力,是为血气亏也,俾其气特旺,则经脉自调,女子经水不通,或淋漓稀少,或白带不断,欲其生子,极其难也。保精之道,责之在男子,调经之道,卖在女子。金鉴又注:聚精之道,惟在寡欲,交接女子,必乘其时,不可失之迟早。盖妇人一月经行ㄧ度之后,必有一日絪蕴之时,气蒸而热,如醉如痴,有欲交接不可忍之状,乃天然之侯,是成胎生化之真机也。
医疗案例
:沈君,河南人,住台中县中和乡,结婚多年,共夫人未曾生育,民国五十二年十月二日,请予诊治,经施针阴交、石关、四满、中极、子宫,先后针治六次,怀孕生一女,次年又产一男。
主治病名肩前疼痛
歌诀肩前疼痛难举臂,病在云门天府间,先把太渊针泻动,后取尺泽实时安。
穴位介绍太渊:在寸口前横纹头,紧接经渠,动脉中。尺泽:在肘中约纹动脉中。
病因病理分析
:此症:因筋骨二部份作痛或拘挛,或游行走痛而无定处。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气盛者为行痹,血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都为经络受风,寒湿受各邪气之袭击,而发生疼痛拘急等症,而云门天府间作痛,此属气者多也。
医疗案例
:孟君,男,四十七岁,山东人,住于士林外双溪,得此病多年,于六十年十二月七日来所求诊。余只针太渊一次,以泻法针之当时见效。计针两回全愈。
:郝君,男,六十岁,山东章邱县人。现住于北市金华街。得此症十多年,于六十年十二月六日来所求诊。余以上穴针之,计三次痊愈。
主治病名胃肠发炎
歌诀胃肠发炎满腹疼、吐泻交加无所从、奇三两穴属经外、建里天枢疾自平(另一版本为:胃肠发炎满腹疼、吐泻交加无所从、奇三两穴属经外、三部九转疾自平)。
穴位介绍奇三:在涌泉后一寸五分,傍然谷寸许是经外奇穴。
建里:在脐上三寸。天枢:在脐傍二寸。
病因病理分析
:胃炎,分急慢性二种,急性胃炎,多因饮食之不摄生,(即暴饮、暴食、或食硬固不消化食物)而起,其症候为胃痛、膨胀、恶心、呕吐及头痛、眩晕等。慢性胃炎,多由急性症之后,屡屡反复而起,症候为食欲不振,食后有压迫、膨胀之感,或觉微痛,又或香酸、嘈杂、口臭,此症往往数年方愈,亦有终身不能痊愈者。
医疗案例
:若山君,二十七岁,日本人,住台北市安东街,患胃肠炎,满腹疼痛,不时泻肚,历经年余,民国五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来所就诊,经施针、奇三两穴,霍然而愈。
:吴君,四十岁,江苏人,住台北市新生南路一段,患胃肠炎病,历经二十余年,数年前,每日下泻五六次,或数次,约数日或半月则自愈,或因饮食失调,或劳动过度,随时即发,十日或半月而自止,或不因饮食劳动,约过数日或半月亦发,愈而复发,发而复愈,继续缠绵二十余载,最近三四年当中更甚,并无停止时间,每日下泻十余次,至二十次不等,痛苦之状,可想而知,民国五十七年八月十一日,求予诊治,经取上穴,施针九次而愈。
:汪X生小姐,安徽人,年廿四岁,住北市敦化北路一三五巷,得慢性肠炎,每日泄痢五到七次不等,计六年多,在精神和金钱上花去无数,于六十一年一月廿八日来所求诊,施针上穴,计三次痊愈。
主治病名脾胃衰弱
歌诀脾胃衰弱不思食,面黄饥瘦甚可畏,上中二脘微微泻,内庭商丘效可测。
穴位介绍上脘:在脐上五寸。中脘:在脐上四寸。
内庭:在足大趾次趾外间陷中。商丘:在足内踝骨下,微前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此症,有脾气虚弱,不能消化者,有命门火衰,不能生脾土,而食不消者。东垣云: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不肥,脾胃俱衰,则不能食而瘦,坤土虚弱,不能消食。许学士云:不能食者,未可专责之脾胃经,元阳不足,不能熏蒸腐化,譬如:釜中水谷底下无火其何能熟,火为土母,庶元气蒸腾,饮食增益,每见不能食症,虚人得之,祸不旋踵矣,大凡不能食,而吞酸嗳腐,胸膈满闷,未必尽属积食也,多有脾虚肾热而致此者。
医疗案例
:任先生,六十六岁,江苏入,住台北县南港镇西新路。患胃弱不食病,嗳气不绝,食即立吐,历经月余,以致身体倦怠,疲惫不堪,民国五十六年十二月四日,请予诊治,经施针上穴而愈。
:尹女士,五十七岁,广东梅县,住台北市士林区忠勇街,患不食病,二年有余,腹中饥饿,见饭就饱,以致饥黄面瘦,少气无力,民国六十年十二月十四日,求予诊治,经施针、上脘、中脘、商丘、内庭先后二次,而告痊愈。
主治病名翻胃
歌诀翻胃吐食食不入、饮食难进五噎呼、三里内关上中脘、中魁二穴灸要速。
穴位介绍三里:在膝眼下三寸,精骨外廉,两筋间。上脘:在脐上五寸。
内关:在大陵上二寸:两筋间取之。中脘:在脐上四寸。
中魁:在手中指中节骨尖,屈指得之。
病因病理分析
:大成有云:饮水不能进,谓之五噎翻胃之症,有可治、有不可治者。病初来时,或因酒色过度,房事不节、胃家受寒、呕吐酸水,或食物实时吐出,或饮食后一日吐出,有二三日吐者。随时吐者可疗,三二日吐者,乃脾胃枯绝,水谷不能克化之故。五噎者,食噎、水噎、气噎、思噎,劳噎,宜推详治之。
医疗案例
:陈君,四十三岁,河南人,住台北市水源路。患翻胃吐食,四天饮食未进,食即吐出,民国五十六年三月二十日,请予诊治,即针三里、内关、上脘、中魁灸,先后针灸两次而吐止。
:李女士,五十四岁,广东人,住台北县士林镇中兴街,患吐食病,八年之久,近五年内加剧,食后不过一二小时,腹内绞痛,吐出后腹痛缓解,最近四个月内更甚,饮食难入,食即吐出,水果之类等沾唇即吐,民国五十六年四月十八日,经锺先生介绍,请予诊治,即用上法,治疗两次,数年之沉屙,霍然而愈矣。
主治病名结胸
歌诀结胸胀满按之痛、辗转烦躁二肋撑、公孙内关足三里、气海中上二脘攻。
穴位介绍公孙:在足大趾,本节后一寸。内侧自肉际陷中。
内关:在大陵上二寸。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两筋间。
气海:在脐下一寸半。中腕:在脐上四寸。上脘:在脐上五寸。
病因病理分析
:金鉴,注:伤寒下之太早,则成痞鞭,卢邪也,大结,谓之大结胸,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手不可近者。小结,谓小结胸。微结,心下按之方痛,不按不疼也。身有微热,头自汗出,兼有是证者,为水结胸也。漱水不欲咽,兼有是证者,为血结胸也。血瘀不成衄解,或衄未尽,或妇人经来适断,皆能成之。脏结,谓状如结胸,舌胎白滑,脉浮而细也,悉具谓结胸,通腹两胁皆鞭满痛也。此证加之烦躁,凶死可知。
医疗案例
:许君,五十四岁,山东人,住台北市安东街,心胸胀闷,满腹硬块,经年累月,隐隐作痛,大便自来不顺,所便零零点点,自生此病至今,已十三年之久,经中西医治疗无效,均未好转,反而加剧且年龄愈大,病情愈重。民国五十六年二月二十日,求予诊治,询其病之来源,许君曰:于十三年前偶因患痢疾,服西乐愈后,渐成此病,而后日益加剧,无日不在治疗,至今已十三年也。余思,古人有云:痢后兜涩太早,痢毒未尽,郁结肠中,致生此病,此理近似,当取内关,公孙、三里、气海、中脘、上脘,针过第一次,腹内稍感舒服,施针三次,腹内即有感动,针过九次大便通泻,所下之物其形如紫李,连连相接,不计其数,自感腹中畅快无比,先后共针十次,十三年之沉屙,从此而愈,周身轻松,月见健康。
:顾君,六十三岁,江苏人,住台北市信义路三段,患心胸胀闷病,牵引两胁及背部胀痛难忍,饮食少进,三日夜未得安眠,民国五十七年九月二十一日晨三时,前来叩门求治,施针上穴,霍然而愈且精神舒爽矣。
:高君,五十四岁,山东昌邑人,住台北县景美镇万盛街,患胸结胀满病,起因由于家庭细故,怒不可遏,胸部忽然胀痛难忍,渐引起耳聋,便结、脚气、腰痛、腿酸、头痛,眼花等多种病症,历时八年之久,医院,照片检查治疗,均未探出病原,亦无妥善疗法,医院表示,必须施行大手术,方可有救,否则别无善法,民国五十九年五月八日,请予诊治,经施针上穴六次,其病霍然如失矣。
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转发点赞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