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慢性胃炎发病率很高,约占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其中约1/3的慢性胃炎患者有萎缩性改变,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50岁以上者发病率可达50%。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特别是肠型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萎缩性胃炎也称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常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或消瘦、贫血等,无特异性。是一种多致病因素性疾病及癌前病变。
既往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形成后,病变部位萎缩的腺体不能恢复,病变不能逆转,从而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不能治愈。
但是临床与实验的研究进展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若早期发现,及时积极治疗,病变部位萎缩的腺体是可以恢复的,其可转化为浅表性胃炎或被治愈,改变了以往人们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可逆转的认识。
萎缩性胃炎的癌变几率
根据国内多年随访资料分析,其绝大多数预后良好,一般认为其癌变率是:
年癌变率3%5%,
10年以上10%,
轻度异型增生10年癌变率2.5%11%,
中度异型增生10年癌变率4%35%,
重度异型增生10年癌变率10%83%。
其中重度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肠上皮化生及重度不典型增生者,或伴癌胚抗原阳性的患者,癌变率更高,应引起高度重视,定期随访,每36个月复查胃镜一次,手术后萎缩性残胃炎者因其长期受胆汁反流的刺激,癌变率亦较高,应积极采取措施,减轻碱性反流液的刺激,预防癌变的发生。
目前慢性萎缩性胃炎尚无直接药物预防其癌变,但是祛除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及纠正其病理状态,起到预防胃癌发生的作用。
一、内镜下切除高危的癌前病变
内镜下切除较重的癌前病变黏膜是有效的预防胃癌的手段。与传统手术比较,内镜下治疗不仅疗效相当,而且创伤小,并发症少,费用相对低廉。因此被推荐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二、根除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是引起胃炎,促发胃癌的罪魁祸首。幽门螺杆菌的细胞毒性因子会导致胃黏膜发生增生性或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胃癌发病率是非感染的3-6倍,杀灭幽门螺杆菌可有效预防癌变。
特别是在胃癌高发区,根除H.p对于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将来的癌变有较好的预防作用。根除H.p对于癌前病变组织病理学的好转有利,可以明显减缓癌前病变的进展,并有可能减少胃癌发生的危险。
三、积极对症治疗定期复查
对于有反酸烧心、食欲不振,疼痛,痞满等症状,要积极对症治疗,予以抑酸剂、粘膜保护剂、抑制胆汁反流,促胃动力药物等,以消除症状为目的,防止病情发展。
定期复查胃镜很重要,一般建议的复查频度为:
1.萎缩性胃炎不伴肠化生和异型增生者可每1~2年作内镜和病理随访,
2.中~重度萎缩或伴肠化生者每1年随访一次,
3.轻度异型增生,每6个月随访一次,
4.重度异型增生者需立即复查内镜和活检病理检查,必要时手术治疗或内镜下局部治疗。
结语:萎缩性胃炎并不可怕
总之,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胃癌最常见的癌前疾病,其癌变的预警和早期发现、诊断与预防,是有效地控制胃癌发病的主要手段和策略,应予以特别重视。
但是,它并不可怕,肠化和异型增生要发展成胃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为您推荐--
胃痛得特别厉害一定是萎缩性胃炎吗?要检查一下才知道!
长期胃痛会很严重吗?若这几个情况都“试过”,警惕胃溃疡
胃里藏着幽门螺杆菌,多半会有3个表现,只要细心不难发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