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一个没啥可聊的东西,对,一种肿瘤标记物,又对了,癌胚抗原(CEA)!哈哈,果然没啥好聊的,告辞!
但是,慢着,如果就这样走掉,领导又该找我谈话了。
所以,回来回来!界哥不辞辛苦,大浪淘沙,终于扒出了CEA背后非常有意思的宫斗小故事。快搬小板凳坐下,我们来聊聊人生。
1 不着急,先八一八CEA的前世今生
CEA是一种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存在于结直肠癌细胞膜和胚胎黏膜细胞上。通常情况下,治疗前的CEA水平被认为与肿瘤分期和组织学分级存在一定相关性,研究表明,有28%的A期和45%的B期患者CEA会升高。
术前CEA水平正常的患者手术治愈率高,术后不易复发;
而术前CEA已升高者则大多数已有血管壁、淋巴系统和神经周围侵犯和转移,预后较差。
治疗后,CEA用于动态监测肿瘤复发,持续升高提示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可能。 术后1-6周,若CEA由较高水平降至正常水平,表明肿瘤已彻底切除,预后良好;若CEA短期下降后又升高,提示肿瘤复发或转移。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版)建议患者在诊断、治疗前、评价疗效、随访时必须检测CEA水平。这么看来,临床上结直肠癌患者术前CEA水平似乎更有意义。术后短期的疗效评价监测也依附术前CEA水平的正常,远没有重要到撼动术前CEA检测地位的地步。
古人说了,学贵有疑。术前CEA水平真的那么重要吗?处在附属地位的术后CEA能否有机会农奴翻身把歌唱?
当然!总是有第一个吃螃蟹的勇者。这可不是一次简单的挖墙脚,成功的人已经挖上了JAMAoncology的大舞台。
到底怎么回事?嗯,先买个西瓜吧,又大又甜,还容易听懂。
2判断结肠癌预后,术后CEA完胜术前!
这是一项由美国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外科学系的MartinR.Weiser博士发表在JAMAOncology上的回顾性研究,选取-年间美国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的名结肠癌Ⅰ-Ⅲ期患者,评价术前术后CEA水平与结直肠癌预后之间,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幕后一把手。
答案果然出人意料,相比术前CEA,术后CEA水平对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更具重要意义。患者术后而不是术前CEA水平升高,尤其是发生在术后12个月内,其复发风险会大大增加。
此外,多因素分析发现,手术后CEA水平升高是导致无复发生存时间过短的重要独立因素,而术前CEA升高术后正常则不是。简言之,术后CEA有望转正了!以前我们总是将术前CEA水平看的太重,是时候扭扭脖子,正眼瞧瞧术后CEA水平了。
今幸史顾问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