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以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多见,为临床常见病。由于日常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饮食不规律等原因,其发病率居高不下。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认为本病多由烦劳紧张,思虑过度,暗耗阳气,损伤阴液所致;亦可由于长期饮食失调,损伤脾胃而致;还可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大病失调而成。故本病病机为本虚夹标实,本虚,主要为脾胃亏虚,脾亏虚于阳气,胃亏虚于阴液。标实,则多由虚损之后所继发。如脾气亏虚,血失鼓动,血滞成瘀阻络,此为一;脾失健运,湿浊不化,痰湿停聚,此为二;瘀阻湿郁,加之阴液亏损,则易引起虚火妄动,此为三。
脾阳亏虚,故见身倦乏力,脘腹胀闷,纳呆,体重下降,面色淡白,舌胖淡嫩,有齿印,脉虚弱;胃阴亏虚,见胃部隐痛,甚则烧灼痛,舌嫩苔少或光剥,脉细数;血瘀阻络,则胃脘疼痛明显,上腹及背部夹脊穴压痛明显,舌黯,唇黯,舌边见瘀点、瘀斑;痰湿凝聚,则脘腹胀闷,恶心呕吐,嗳气;阴虚内热,则见低热,五心烦热,急躁易怒,胃部有烧灼感,大便干燥等。
根据其病机,治疗时应着重补脾气,养胃阴。邓老认为,因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已差,故培补不能急功求成,骤投大温大补之厚剂,否则只能滞其胃气,灼其胃阴,适得其反。同时,救护胃阴亦不宜过于滋腻,以免壅阻脾脏阳气的恢复。在治本的同时,也不应忽略标实,宜具体辨证施治,或活络祛瘀,或除湿化痰,或清退虚热,但活络祛瘀要防破血太过,清退虚热要防伤阳,化湿切忌过于温燥,以免损伤正气,使虚者更虚。
邓老在长期临证中,总结出治疗慢性胃炎的基本方。
太子参30克,云苓12克,淮山12克,石斛12克,小环钗9克,麦芽30克,甘草5克,丹参12克,鳖甲30克(先煎)。
方中太子参、云苓、淮山、麦芽、甘草等为培补脾胃健运其气,太子参、淮山、云苓等补气之力虽不及党参、黄芪,但不会滞气助火,反佐麦芽使之易于受纳,这对于消化吸收功能甚差,胃阴已伤的患者,较为适合,故为邓老所喜用;石斛、小环钗、淮山等急救已伤之胃阴;丹参、鳖甲益阴活络,通脉祛瘀兼清虚热。
若脾胃气虚较甚者,可酌加黄芪、白术或参须(另炖);
若湿浊偏重者,加扁豆、鸡蛋花、苡仁等;
若肝气郁结者,加素馨花、合欢皮、郁金等;
若疼痛明显者,加木香、元胡、佛手等;
若嗳气频作者,加代赭石、旋覆花等;
若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等。
邓老还指出,本病乃慢性疾病,病程较长,日久穷必及肾,且脾属土,肝属木,脾虚肝乘,故治疗时不应忽视脾胃与肝肾的关系,同时亦应注意脾肺的关系,于适当时选加调养肺、肝、肾之品。
吴某,女,47岁。年3月9日初诊。
患胃病30余年,近三个月加剧,纳呆消瘦,间歇性呕吐,某医院作纤维胃镜检查诊断:浅表性萎缩性胃炎及十二指肠球炎、胃下垂。经治疗未见好转,入本院后经补液、解痉止痛、镇静、消炎等治疗,呕吐止,继以助消化药后渐好转,能进半流质食物,但每日进食只一两左右,故体重仍在下降,几个月来共减重12公斤。
诊见:面色黄滞少华,唇黯,舌黯嫩、齿印、舌边有瘀点瘀斑,苔剥近于光苔,只于舌根部尚有疏落之腐苔,脉左弦细,右虚寸弱尺更弱,低热,大便七天未行,背部夹脊有多处压痛点。此乃气阴大虚,胃失煦养,血失鼓动,瘀阻脉络之候。治宜补气健脾和胃,养阴救津,佐以活血通络,兼退虚热。
处方:
太子参24克 云苓12克 淮山药12克 石斛9克 小环钗9克 丹参12克 鳖甲30克(先煎) 麦芽18克 甘草5克
另:参须9克,每周炖服一次,七剂。
3月15日二诊:低热退,精神较好,食量稍增,唯大便尚秘结难排,面色由黄滞转稍有润泽,唇黯,舌嫩色黯,苔薄白(中根部),舌边见瘀斑,脉右细弱,左细而弦,稍滑缓。病有起色,治守前法,于前方中加白术9克,火麻仁18克,另炖服参须9克,每五天一次。
3月22日三诊:又见低热,开始有饥饿感,大便仍靠开塞露始能排出。舌嫩胖色黯,舌边有瘀斑,苔薄白润,脉缓细弱,右稍弦。
处方:
太子参30克 云苓12克 淮山药18克 石斛18克 小环钗10克 丹参15克 鳖甲30克(先煎) 麦芽18克 百合15克 甘草5克
另:炖服参须9克,每四天一次,七剂。
3月29日四诊:头痛头晕,月经来潮已3天,翌日将净;胃纳转佳,每餐能进半两米饭;唇黯稍淡,舌黯嫩,瘀斑稍减少;苔薄白,尖部少苔;脉细数,右稍弦。照上方加百合24克、炙甘草6克,去丹参(因月事末完),并嘱从第4剂起加丹参18克,百合加至30克,连服10剂。仍四天炖服参须9克一次。
4月12日五诊:体重比入院后最低时(41公斤)增加3公斤多,有饥饿感,面色转好,面部较前饱满。舌黯,白苔复长,舌边瘀斑减少,脉细稍弦。
处方:
太子参30克 云苓12克 淮山药18克 小环钗18克 龟板30克(先煎)百合30克 素馨花6克 麦芽30克 丹参18克 大枣4枚 炙甘草6克 七剂
4月18日六诊:病况继续好转,纤维胃镜检查:慢性浅表性溃疡(注:已非萎缩性胃炎),活检亦为慢性炎症细胞。舌质淡黯,苔薄白(全舌有苔),舌边瘀斑缩小,脉缓稍弦。照上方小环钗改为15克,百合24克,丹参15克。共服半个月。
5月3日七诊:患者自觉良好,每天可食3~4两米饭,面色转润,颧部仍黯。唇淡,舌质淡嫩,有瘀斑,但色变浅,苔薄白,脉左细右稍弦。
处方:
太子参30克 黄芪15克 云苓12克 白术9克 淮山药18克 龟板30克(先煎) 小环钗12克 丹参15克 麦芽30克 大枣4枚 甘草5克
病者带药出院,继续到杭州疗养,半年后恢复工作。追踪观察7年余,未见反复。
----------------------------------------
邓老师承团队长年跟随邓老开展古方、经方、验方的临床研究、总结、应用工作,欢迎咨询、预约和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