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会不会遗传?真正能够大规模地遗产给下一代的癌症是哪些呢?

癌症是遗传和环境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大约18%-25%权重的原因是遗传造成的。但哪些是在环境影响下更容易患癌症?哪些病受遗传的影响更大?

张凯中医院防癌科副主任,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预防肿瘤学》编者,医促会健康科普分会常委。

其从事肿瘤临床工作20余年,对肿瘤的诊疗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擅长腹腔镜手术。近年来致力于肿瘤的预防早诊筛查工作,医院防癌体检中心日常工作。

医院防癌体检中心,是国家重大医改及公共卫生专项——“卫生部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项目组副组长,高危人群评估和筛查技术专家组负责人。

各位亲友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医院防癌科的副主任张凯。这次分享给大家的内容叫做癌症究竟会不会遗传。感谢爱家早查提供这样的一个机会,跟大家聊聊癌症的遗传性问题。

Q1:控制癌症的方法最有效的手段?

肿瘤的早诊早治是很必要的,因为它是目前为止唯一可以真正降低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一种方法。

我们观点认为,一级预防疾病(病因学预防)在目前的条件下相对不太成熟。二级预防也就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甚至在癌前病变阶段发现来阻挡癌症的发生并降低癌症的发生率,这个是世界上所有的专家都认同的一种唯一有效的可以控制癌症的方法。

因为我是从事癌症早筛早查的,但很多人不太清楚早查和早筛有什么区别?爱家早查这个名字是比较确切的,因为早筛是大人群的,早查是小人群的,所以早查往往是对小人群的机会进行筛查。

Q2:我是癌症的高危人群吗?

癌症的早诊早治最重要的第一步是什么呢?最重要的第一步是确定高危人群。不是每个人、每个年龄阶段都需要做癌症的早诊早治的!只有那些特定癌症的高危人群,需要特别注意要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早期的发现治疗和干预。

确定癌症高危人群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遗传学的检查。首先,高外显率的遗传基因,是极度危险的个体,它不受环境影响,患癌率很高。另一部分就是对亲代的遗传如遗传自父母,则更容易在环境因素下引起相应的变化。这两类有遗传背景的携带者我们称之为高危人群。

Q3:亲属患癌,我有多大几率得癌症?

癌症是可以遗传的,但直系亲属有人患癌,不代表整个家族都是高危人群。

只有那些癌症遗传基因被确认确切地遗传给了下一代,下一代的基因就有了易患性。但是单纯有易患性往往是不够的。罹患癌症的大约70%以上都是基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引起的。

从癌症发生的病因学上来说,有高外显率基因和低外显率基因之分。其本质区别在于受基因和环境影响比率。拥有高外显率的遗传基因传给下一代,肿瘤患病率会非常高,而且基本不以环境因素为转移,如视网膜母细胞瘤。

对于外显率较低的遗传性癌症,环境因素起到很大作用,往往会受吸烟和紫外线照射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和基因交互影响产生的肿瘤是一个可变性比较强的肿瘤,相对于没有遗传背景的人群,更具有患病的可能性。

因此,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群也不要过分紧张,一方面要意识到自己具有可能因癌家族史增加患癌的风险,向肿瘤遗传专家进行咨询,确定是否是遗传性癌,如有明确知道的癌相关基因突变,应尽早防治。比如,一个家族中如有多个直系亲属患大肠癌或乳腺癌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这两种癌症遗传可能性大。其直系亲属最好及早进行遗传筛查,对于确诊携带者应定期检查。

Q4:饮酒过度,会得肝癌吗?

很多人会说,饮酒和癌症肯定是有关系。因为饮酒会引起脂肪肝,脂肪肝严重可能就会变成了肝癌的高危人群,这个话是有道理的。

美国科学家研究东亚(中日韩)人群患肝癌的几率很高,很多专家认为这与中国人乙肝携带者多、日本人丙肝携带者多有关,因为乙肝和丙肝的携带者更容易发生肝癌这是非常清楚的。

Q5:喝酒上脸的人,更容易得癌症?

在讲遗传背景的时候,我们发现里面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研究:喝酒以后脸红的人是不是比不脸红的人更容易患癌呢?有好事的流行病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白人中同样的乙肝和丙肝患病人群和亚洲人群相比,其肝癌的发生率要低。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酒精在人体内的分解代谢主要靠两种酶:一种是乙醇脱氢酶,另一种是乙醛脱氢酶。乙醇脱氢酶能把酒精分子中的两个氢原子脱掉,使乙醇分解变成乙醛。而乙醛脱氢酶则能把乙醛中的两个氢原子脱掉,使乙醛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流行病学专家进行基因突变的调查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东亚人群的乙醛脱氢酶会出现变异。一旦发生变异,乙醛脱氢的效率会大大的低下。

乙醛是扩血管的东西,喝酒脸红可能是乙醛脱氢酶出了问题。我们说可能是编码乙醛脱氢酶那条基因出了问题。而研究证明一旦编码出现问题,在相同的风险度时(比如乙肝丙肝感染的情况下),会更容易得肝癌。

上面这些说明什么问题呢?来自东亚的人口很多人容易出现编码乙醛脱氢酶的突变。这个比例大约为20%-36%,老外叫做“亚洲突变”。

编码乙醛脱氢酶基因的突变属于低外显率的基因突变,脸红的人说明编码的基因容易突变,更容易在相同的致病因素下罹患肝癌、消化道肿瘤等。

因此我们把这种遗传自父母的低外显率的基因做个总结:在相同的生活背景下,他们发生肿瘤的风险比正常人群增加1-2倍。但是注意如果没有乙肝、丙肝等对消化道肿瘤有恶性刺激的物质存在,只是单纯的基因突变,可能对这类人就不会造成罹患癌症的比率增加。

实际上绝大部分肿瘤理论上都是具有一定的遗传性的。它都是在一定的遗传背景条件下,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癌变。低外显的基因突变需要70%的环境因素才会癌变,单纯地检测这些比较弱的环境因素,可能对一个人防癌的行为指导作用是比较有限的。

Q6:哪些癌症是父母给的?

高外显率的发生率很低,但是一旦发生危害性就很强。而且它几乎不受环境影响。

高外显率基因由三方面构成,癌基因、抑癌基因、错位修复基因。癌基因一般终生不表达,一旦表达,就会进入癌变的程序,就会出现无限地增值。抑癌基因,正常是表达。一旦不表达了,也会进入癌变程序。错位修复基因就是一个修理工,一旦修理工出现问题,也会导致癌变的发生。

为什么高外显率基因容易导致突变?因为它是关键通路上的关键基因,关键点的基因发生突变。这就像一个来自低层单位和一个来自中层、司令部的基因,它的作用是不太一样的。关键部位一旦突变,很快就会造成病态如山倒的情况。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RB基因的携带者遗传自父母,发生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风险比正常儿童高十万倍。这就意味着一旦携带这种基因,那他在儿童阶段都会得这种致命的恶性肿瘤。

美国影视明星安吉丽娜·朱莉就携带遗传自母亲的乳腺癌致病基因Brca1缺陷,这属于高外显得基因遗传,因此罹患乳腺癌的风险就非常高。她在完成了三个孩子的生育过程后做了预防性乳腺切除然后加了乳房整形,这是一套手术,不会单一存在,所以它的外形并没有太多的影响。但这更多是一个治疗方案,而不是体检方案。

我们支持高外显率的遗传性基因的检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几乎所有的高外显率的基因检测到现在都被证明是确切的,一旦检测出是阳性以后,不论环境因素如何,到一定的年龄几乎都会患癌。但对于低外显的基因检测,在目前的医疗环境和遗传咨询下,我们则需要持谨慎态度。

Q7:林奇综合征是什么?

林奇综合征又叫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它是由错配修复(MMR)基因突变引起的对结直肠癌及某些其他癌症(如子宫内膜癌、胃癌)的遗传易感性。

G.He家族的创始人共育有10个孩子,其中6人死于癌症。其本人也于年死于癌症,享年60岁。到第三代,他们有了70位后裔,而其中33位罹患不同类型的癌症,包括宫颈癌、胃癌、直肠癌。

对于诊断为林奇综合征(MMR基因突变阳性)的亲属,应更早给予更密集的结肠镜检查,对于罹患林奇综合征的女性先证者或亲属,可能还要考虑进一步监测子宫内膜癌危险。对未发生结肠癌的基因突变携带者,应从20岁~25岁起(或在家族中最早确诊结肠癌者诊断年龄前10年)进行结肠镜检查,每1~2年1次,35岁后每年1次,并切除检查中发现的结肠腺瘤,可有效的预防结直肠癌。

我曾遇到过一个林奇综合症的家属,但当时我对于林奇综合征并没有过多的了解。她得的是子宫内膜癌,过了四五年复查的时候,她跟我说有大便出血的情况,医院停留,但是因为临床经验的总结,我当时强制她做了一个结肠镜检查,结果发现患有比较早的结肠癌。

4年以后,他的儿子告诉我说他有便血,我们就比较紧张,这个时候查资料发现是林奇综合征。检查结果出来,这个刚结婚一年的28岁小伙已经是结肠癌肝转移患者。万幸的是,他做了结肠癌肝转移联合切除,现在还活着。

那个时候我个人是很懊恼的,因为他的妈妈是我的一个老病人。在我的治疗过程中,他的妈妈得过1次子宫内膜癌和4次结肠癌。如果我及早了解林奇综合征,我就应该让她的儿子及早去做结肠镜检查。

因为结肠癌的发生高峰期是20-29岁和40-49岁。但是他28岁来找我的时候已经是结肠癌肝转移了。如果当初他二十岁刚出头的时候,我就建议他做结肠镜检查,可能他就不会到了肝转移的阶段,所以后来我就特别







































百癣夏塔热片说明书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地址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