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是怎样引起的 http://pf.39.net/bdfyy/bdfzg/181001/6559327.html

年近六十的老贺从小就体弱多病,每次感冒发烧就去附近药店购买消炎药如青霉素类(阿莫西林胶囊)或头孢菌素类(先锋6号胶囊),服3~4天,病好就停用。前不久他出现腹痛、腹泻症状,有时大便还带血,医院化验检查,发现大便潜血试验呈强阳性,医生建议做肠镜检查。

防病意识强的老贺马上到我院做了电子纤维肠镜,结果发现,他的大肠上有一直径约2厘米的息肉,征得本人及家属同意后,医生在内镜下行息肉切除术。术后做病理切片报告,其大肠息肉为癌变率很高的绒毛状腺瘤性息肉,幸亏及早肠镜下切除得到根治,否则很可能在短期内发展成大肠癌。

医学研究表明,一个健康人的肠道大约有多种肠内菌,可分为有益菌、有害菌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双向菌。人出生后,随着吃饭、喝水,一些有害细菌乘机进入体内,并成为人体的终生“伴侣”。从婴儿到青年时期,肠道内充满了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群,可以帮助保持人体肠道健康。人到中年后,有害菌逐渐增殖,而有益菌群逐渐减少,人们肠道的“健康指数”不断降低,便秘、消化不良等“不是病的病”也随之而来。

迄今为止,细菌感染性疾病仍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这些疾病治疗中,往往都会使用抗生素(俗称消炎药)。殊不知,无论是口服抗生素还是注射抗生素,在杀灭或抑制体内致病菌的同时,也必然会杀灭对该药敏感的而对人体有保护作用的生理菌群(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滥用抗生素的弊端是,打乱肠道内微生物的正常平衡,造成肠道菌群紊乱,降低人体对维生素A、B族、锌及镁的吸收。

滥用抗生素,患肠癌风险高。最近美国《肠道》杂志刊文指出,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增加结肠和直肠异常增生的风险,这是因为抗生素破坏肠道细菌的多样性和数量,减弱肠道抗击外来伤害的能力,改变肠道微生态平衡,诱发炎症,最终导致异常增生——演变成结肠癌和直肠癌。

一个人患上感染性疾病后首先应去看医生,切不可自作主张到药店购买消炎药服,也不能为了赶紧治好病,而要求医生随便使用抗生素。要按照医生诊断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一定要用抗生素时应选用最小剂量而不用大剂量,尽量用窄谱抗生素而不用广谱抗生素,一种抗生素能治好的病就没必要用两种。

益生素是参与肠内微生态平衡的微生物或物质,它能与肠黏膜上皮细胞紧密结合,与其他厌氧菌共同形成具有保护作用的屏障,阻止致病菌入侵。同时,它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乳酸、醋酸等物质能维持肠道正常环境,不利于致病菌生长,还能排出体内毒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保持机体健康。由此可见,增加有益菌,保持肠道内环境的平衡是关键。

益生菌有两个缺点,一是人体不能自制,必须从饮食中不断补充;二是必须活着到达肠道,否则就失去了作用。因此,用过抗生素后应及时使用足量的益生菌来补充损失的有益菌,最好在使用抗生素两小时后食用益生菌,或停用抗生素后及时食用益生菌。

作者:特约专家、湖南医院副主任医师王小衡

编辑:彭海波曾旻

“南方名医”是《医药星期三》报的官方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