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好发于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以40~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男女之比为2~3:1。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结肠癌主要为腺癌、黏液腺癌、未分化癌。大体形态呈息肉状、溃疡型等。慢性结肠炎患者、结肠息肉患者、男性肥胖者等为易感人群。
谈到结肠癌的“前世”,一定要说的就是结肠息肉。
有人统计,有80-95%的大肠癌是由肠息肉转变而来,这个过程一般需要5-10年。
结肠息肉是很常见的疾病,包含的种类也是很多,一般来讲,胃肠粘膜表面生长出的隆起性病变,可统称为「息肉」。但实际上息肉是一个形态的描述,它包含了「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幼年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家族性息肉病」等等种类。
根据其病理特征,一般认为,前三者为良性息肉,从组织学上来说,它们没有异形性改变,因此不易发生癌变;
而后两者,特别是腺瘤性息肉,或者称之为「腺瘤」,又包括了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管状腺瘤等等。
1、腺瘤型息肉:
包括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管(状绒毛状腺瘤),此种息肉发生癌变的概率最大,尤以绒毛状为甚,被称为癌前期病变。
2、炎性息肉:
包括慢性结直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性肠道疾病所致的息肉,也称假息肉。
3、错构瘤型:
幼年性息肉及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
4、增生性息肉:
肠息肉种最常见的一种,多分布在远侧结肠。不发生恶变。
5、幼儿性息肉:
幼儿多见,外观为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90%生长于距肛门25厘米的范围内,直径多数小于1厘米。此类息肉一般不发生恶变。
6、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表现为整个结直肠(大肠)布满大小不一的腺瘤。多在15岁前后出现息肉,初起时息肉为数不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如不及时治疗,终将发生癌变。
大肠息肉上图各种形态的大肠息肉
结肠腺瘤样息肉是公认的结肠腺癌的癌前病变。
腺瘤性息肉不会自行消退,目前亦没有药物能够使之消退,如果不及时处理,其可慢慢长大,癌变几率随病变增大而升高。所以发现结肠息肉要及时于肠镜下摘除。并注意定期复查。
息肉切除、病理证明是良性的,刚开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说明这个人息肉复发的概率小,之后可以改为每5年左右查一次。
病理提示绒毛状腺瘤,甚至有高级别上皮瘤变的息肉容易复发和癌变,更要注意复查,必要时3到6个月复查。
那哪些人要注意做肠镜检查呢?
有条件建议50岁以上的人群至少做一次肠镜检查。
对于有肠癌家族史的、长期腹泻或便秘的、便血或大便隐血阳性的、大便带粘液的、糖尿病或胆囊切除术后的、肥胖或高脂血症的等都更有必要做一下肠镜检查。
筛查结肠息肉无疑是防治结肠癌的重要手段。
那如果得了结肠癌怎么办?
结肠癌按部位分为左半结肠癌和右半结肠癌。
右半结肠癌多发于回盲部,多表现为消瘦、贫血,往往开始没有大便异常。左半结肠癌多发于直肠、乙状结肠,可以出现便血、腹泻或便秘。
按照肠癌分期一般可以分四期,
简单的说第一期是早期,治愈率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
第二、三期属于中期,手术后往往需要进行化疗。
四期属于晚期,伴有其他脏器的转移,预后很差,大多数病人都失去了手术机会。
由此可见,早期发现是结肠癌治疗的关键,直接关系到预后。所以重视肠镜的检查尤为重要。特别是出现报警症状,如便血、消瘦、不明原因贫血等,还有大便隐血阳性、癌胚抗原升高等,都要及时检查。
那平时我们如何注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饮食清淡、新鲜是关键。少吃红肉、腌制品、加工肉。多吃蔬菜、粗纤维食物。少熬夜、戒烟戒酒。保持心情舒畅,自我减负。
总之,了解了结肠癌的“前世今生”,对我们防治结肠癌非常重要。重视肠镜检查、及时治疗结肠息肉、早期发现结肠癌是关键的关键。
温馨提示
医院被列为临沂市医保定点单位,医院,节假日不放假,专家照常坐诊,特推出"男女分诊"模式,实现价格透明化,程序公开化,坚持把方便让给患者,肛肠疾病多由日常饮食和卫生习惯影响,一定要引起重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饮食。一旦有症状存在,一定要定期进行肛肠疾病筛查,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医院(医院)专家预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