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传刚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应邀在美国、日本、巴西、俄罗斯等结直肠国际会议英语演讲十余次。
结直肠癌的诊断、传统开腹与3D腹腔镜微创手术以及综合治疗,尤其在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方面成绩卓越,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在国际上率先开展“直肠拖出式经括约肌间吻合器切除吻合术(PISTA)”,3D腹腔镜直肠癌、乙状结肠癌腹部无切口切除术等,使直肠乙状结肠癌、家族性息肉病、直肠弥漫性腺瘤、直肠弥漫性血管瘤等手术不仅更加微创,术后快速康复,而且保肛率明显提高,绝大多数患者避免做永久性人工肛门,术后局部复发率明显降低。
另外在结肠镜诊断和治疗方面有较深的造诣,通过结肠镜对大肠息肉等良心病变和早期肠癌进行黏膜切除术(EMR)和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扩张等微创治疗,使大多数大肠早期病变患者避免进行开腹手术。
肠道是人体内最大的微生态环境,对人体的健康和寿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小肠主要负责营养吸收,大肠则吸收水分、电解质,形成粪便、排出粪便。大肠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生活方式日益西方化及老龄化的加剧,以上海为例,大肠癌发病率以每年4.2%的速度持续上升,但早期诊断比例却不足10%。
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上海市居民最常见恶性肿瘤中,肺癌、大肠癌和胃癌位列前三位,其中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发病增速最显著,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的第七位一跃成为第二位。
可是在90年代时,肛肠外科其实并不受到外界的重视,甚至有人称它为“厕所外科”。
但是仍然有一批医生,在艰难的时代仍旧奔向了“肛肠外科”的战场!
我的信念就是为了病人。傅传刚教授自从84年大学毕业进入了外科工作之后,便选择了肛肠外科,虽然当时那个时代,肛肠外科并不受到重视,也不属于“高精尖”外科,但是它确实是老百姓需求最大的科室。
傅传刚教授成绩优异,如果选择较为高端的外科也游刃有余,但是他从未忘记从医的信念,就是为了治病救人。
不光为了恩师的殷殷期盼,更为了贴近病人,提高肛肠外科整体的水平,更好的为老百姓服务!
带着这个信念,傅传刚教授在肛肠外科一干就是34年。
师恩难忘。记者问到傅传刚教授,在您从医这段时间以来,有什么难以忘怀的事情吗?
傅传刚教授表示,最难忘的自然就是恩师。
老师不光将他引导上了肛肠外科这条道路,更是对他以后的从医生涯带去了深远的影响。
傅教授的老师曾告诉他从医要做到最重要的两点:
术前的精细准备,老师从不打无准备之仗,如果是新型的手术,会更加仔细地研究,反复探讨,不是为了工作而手术,而是把病人的生命扛在了自己的肩上。
术后对每一台手术进行回顾和思考,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对于解剖和手术的认识。
病人的生命,不允许出一点差错。老师还曾经告诫傅传刚教授,要想做一个好的外科医生,对于每一个病人的诊治,每一台手术都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敬畏之心,小心谨慎,避免误诊,手术难度越来越高,复杂病情越来越多,越是要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对手术方案做充分的思考,尽可能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腹腔镜手术的进展从90年代传统开腹手术切口长约15-20cm,创伤大、疼痛感强、术后切口感染和并发症风险大。尤其高龄患者,全身生理功能差,更易发生呼吸道和肺部感染,切口裂开等并发症。而且由于卧床时间长,加大了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既往的传统腹腔镜手术可以明显缩小手术切口,减少手术后的并发症,但由于是2D的腹腔镜,手术视野缺乏空间立体感,难以进行复杂和精准的操作,手术时间明显延长,难以进行复杂和精准的手术。
3D腹腔镜手术者佩戴特殊的3D眼镜,针对大屏幕上的图像进行操作,不仅手术部位的结构被明显放大,即使头发粗细的纤维也显示得非常清楚,而且由于是立体结构,可以进行比开腹手术还要精细和精准的操作,加之超声电刀的使用,几乎做到完全的无血白色手术,因此病人可以更加快速康复。由于能够进行复杂的操作,3D腹腔镜使结直肠切除后的腹腔内吻合成为可能。为此,傅传刚教授团队较早在国际上成熟开展腹部无切口结直肠手术,通过不断创新使手术更加规范,更加安全和便捷,无论是近期效果还是远期结果均处于国际领先,引起国际和国内同行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