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年就发现了?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有网友翻出年“科学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的一则旧闻,怀疑是否两年前已经发现新型冠状病毒了。1月26日,中科院官方微博“中科院之声”辟谣,称年发表的文章研究是“猪急性腹泻综合征冠状病毒”,与此次引发新型肺炎疫情的不是同一种病毒。
并非同一种病毒
年4月4日在线发表的《自然》杂志刊登了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等单位的一项研究成果。科研人员发现,—年曾导致广东2.4万多头猪死亡的是一种源于蝙蝠的新型冠状病毒,科研人员将其命名为“猪急性腹泻综合征冠状病毒”,简称SADS冠状病毒。。该研究强调,积极监控蝙蝠及其他野生动物中的病毒性感染。报道还称,当时对密切接触病猪的工作人员抽血进行了抗体检测,没有发现感染的迹象,判断该病毒暂时不会感染人。该成果的论文通讯作者之一、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研究员石正丽向记者介绍,“该致命猪病毒目前还只限定在猪致病,与致命猪密切接触的人没被感染。”
对于网友怀疑是否两年前已经发现新型冠状病毒了。中科院官方微博“中科院之声”辟谣称,年4月《自然》发表的文章研究是“猪急性腹泻综合征冠状病毒”,简称SADS病毒,与此次引发新型肺炎疫情的不是同一种病毒。
石正丽也给出明确回应:此次武汉首先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nCov,与年报道出来感染猪的新型冠状病毒“SADS冠状病毒”,在分类学上不是一个“种”。而武汉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nCoV和SARS病毒属于一个种。
对于为什么野生动物携带的病毒会传播到人类社会?石正丽认为,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很多森林、树木被砍伐,人类与野生动物接触比原来多,且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新发传染病很容易在密集人群中暴发。野生动物携带的很多病毒是长期存在的,我们应远离野生动物。如果难以避免的话,在做好防御措施情况下也可以避免感染。研究人员采样时发现,许多蝙蝠洞都是矿洞,在此作业或在附近居住的都属于高暴露人群,作业时最好采取防护措施,比如戴上口罩、穿上防护衣等。
认识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属于套式病毒目、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是许多家畜、宠物包括人类疾病的重要病原,引起多种急慢性疾病。
第九次国际病毒学分类委员会报告将冠状病毒科分为三个属即α、β和γ属。其中,α属冠状病毒有8个种,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是α属冠状病毒的成员;β属冠状病毒有7个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就属于β属冠状病毒的一种;γ属冠状病毒有2个种(禽冠状病毒和白鲸冠状病毒SW1),其中,禽冠状病毒包括引起多种禽类如鸡、火鸡、麻雀、鸭、鹅、鸽子感染的冠状病毒,其中最主要的是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
年,冠状病毒首先从鸡身上分离出来。年,Tyrrell与Bynoe利用胚胎的带有纤毛的气管组织首次培养出冠状病毒,此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如日冕般外围的冠状,因此被称为冠状病毒。年,国家病毒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了冠状病毒科。根据病毒的血清学特点和核苷酸序列的差异,冠状病毒分为冠状病毒和环曲病毒两个属。冠状病毒科的代表株为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年1月20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高福院士表示,新型冠状病毒是目前已知的第7种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真正被引起重视是在—年SARS冠状病毒(SARS)导致的“非典”疫情波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起了社会的恐慌后。在此之前,对冠状病毒的研究多限制在兽医领域。前述γ属的IBV引起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在鸡群中具有高度传染性,是重要的呼吸道疾病之一,对家禽的养殖业危害很大。
年1月24日,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发布了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成功分离的我国第一株新型冠状病毒毒种信息及其电镜照片。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新型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nm。目前研究显示与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bat-SL-CoVZC45)同源性达85%以上。
在年时,科学家们也发现,在一些蝙蝠身上,同时携带了SARS样冠状病毒和SADS冠状病毒。这就暗示SARS样冠状病毒和SADS冠状病毒或有发生重组的几率。而蝙蝠也已经被公认为新兴病毒最重要的天然“蓄水池”。
(资料来源:猪兜融媒体摘编自中国科学院网站、中科院之声微博、湖北日报、红星新闻、中国生物技术网;若文章作者有认为有不妥之处,请留言联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