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543.html
                            

原创骆煜金文婷等SIFIC感染视界

作者:骆煜金文婷马玉燕

审阅:胡必杰潘珏

一、病史简介

男性,44岁,上海人,-10-12医院感染病科。

主诉:右侧腰痛2月余,加重伴发热18天。

现病史

年8月起出现右侧腰部隐痛,反复发作,可自行缓解,无发热,未就诊。

-09-24晚上10点无诱因右侧腰部疼痛加剧,难以忍受,伴发热和头晕,Tmax38.5℃,无寒战、腹痛、呕吐等。医院查血WBC16.8X10^9/L,N91.1%,PCT23.92ng/ml,TB/CB43.6/13.2μmol/L,ALT/AST32/U/L,Alb30g/L,T-SPOT8/11,AFPng/ml,腹部CT:肝硬化,肝右叶多发低密度灶,伴门静脉右支栓塞,转移瘤可能。09-29完善PET/CT:右腰背部竖脊肌占位可能;诊断“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肝占位性病变、竖脊肌占位”,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0gq8h抗感染、补充白蛋白、保肝等治疗,腰痛、发热较前好转,10-01患者要求出院。

-10-02转入我院急诊,查WBC11.43X10^9/L,N75.3%,CRP56.6mg/L,PCT1.23ng/mL,TB/CB20.7/11.3μmol/L,ALT/AST55/86U/L,Alb37g/L,异常凝血酶原mAU/mL,AFPg/mL,CEA5.4ng/mL,HBV-DNA1.31X10^6/L,胸腹CT:肝硬化,脾肿大,双肾结石或钙化灶,盲肠及结肠憩室,双侧胸腔积液伴两肺部分不张,两肺局限气肿。予美罗培南1gq12h(10-02起)静滴抗感染,辅以保肝治疗。

-10-06行上腹部增强MRI:肝右叶多发HCC伴门静脉癌栓;肝硬化伴硬化结节;门脉高压,脾大。腹部软组织增强MRI:右侧背部多发病灶,脓肿可能,转移灶待排。10-08加用左氧氟沙星0.5gqd,后腰痛较前好转,体温平,10-12为明确背部病灶性质收医院感染科。

近期胃纳可,体重下降1kg。追问病史,患者-09-20饮用冰啤酒后出现腹泻,为不成型黄糊便,3-4次/天,约-ml/次,未治疗,2天自行好转。

既往史及个人史:乙肝小三阳3年,未服药。年曾有痔疮手术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吸烟20年,日吸烟1.5包;饮酒6年,每日4两白酒。

二、入院检查(-10-12)

T36.5℃,P88次/分,R19次/分,BP/79mmHg

查体:神志清,精神尚可,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双肺未及明显啰音,心率88次/分,律齐,未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右侧腰背部压痛,双下肢无水肿。

血常规:WBC4.49X10^9/L,N55.9%,Hbg/L,PltX10^9/L;

炎症标志物:hsCRP6.2mg/L,ESRmm/H,PCT0.11ng/ml,铁蛋白ng/ml;

生化:ALT/AST75/92U/L,Alb39g/L,TB/CB13.2/6.1μmol/L,CK/CK-MM37/9U/L,SCr56μmol/L;

T-SPOT.TB抗原A/B22/35;G试验、GM试验、隐球菌荚膜抗原阴性;

肿瘤标志物:AFPng/ml,CEA5.9ng/ml,CAU/ml;

细胞免疫:CD4/CD81.4,CDcells/uL,CDcells/uL。

三、临床分析

病史特点:中年男性,亚急性病程,主要表现为右侧腰痛2月,后出现发热,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炎症标志物升高,T-SPOT阳性,PET/CT及腹部MRI见右腰背部竖脊肌多发病灶,肝右叶多发HCC伴门静脉癌栓;肝硬化。外院予以泰能抗感染治疗后体温下降。综合目前资料,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考虑如下:

结核感染:患者病程较长,表现为发热伴体重减轻,查血沉、hs-CRP升高,T-SPOT阳性,影像学检查提示右侧背部多发病灶,应穿刺组织或引流脓液,送检抗酸染色、微生物学培养、XpertMTB/RIF、病原宏基因二代测序(mNGS)检查以明确诊断。

细菌感染:中年男性出现腰背部软组织感染,PCT明显升高,需考虑常见病原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和非化脓性链球菌、革兰染色阴性肠杆菌等,予以抗感染治疗后体温及炎症指标好转,但起病前无局部外伤、手术、穿刺史,明确诊断依靠培养及分子检测等病原学诊断技术。

其他病原体:该患者病情进展较慢,且有肝硬化基础,应考虑一些慢性低毒力病原体感染,如诺卡菌、放线菌、非结核分枝杆菌等。可获取病灶部位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mNGS检测。

肿瘤性疾病:患者既往慢乙肝病史,本次查AFP明显升高,上腹部MRI提示肝右叶多发HCC伴门静脉癌栓,故背部病灶需考虑转移可能,明确诊断依靠病灶穿刺活检组织病理检查。

四、进一步检查、诊治过程和治疗反应

-10-12于超声引导下行腰背部脓肿置管引流,予以静滴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gq8h抗感染,辅以保肝治疗。

-10-12脓液常规:有凝块,RBC满视野,WBC30/HP。

-10-13脓液涂片找细菌、真菌及抗酸杆菌阴性,Xpert-TB阴性。

-10-14脓液mNGS(10-12送检):检出霍乱弧菌核酸序列条。

-10-14改用静滴左氧氟沙星0.5gqd+口服多西环素0.1gq12h抗感染。联系微生物室已送检脓液培养延长培养时间,并重新留取脓液置入碱性蛋白胨水增菌液种进行培养。联系防保科进行传报。

-10-20体温平,腰痛较前好转,复查CRP1.8mg/L,ESR56mm/H,ALT/AST43/51U/L。血mNGS(10-12采样,10-18送检):检出霍乱弧菌核酸序列28条。脓液细菌、真菌培养阴性。

-10-21腰部脓肿引流及抗感染后明显好转;肝MT可能大,转至介入科,继续静滴左氧氟沙星。

-10-22行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肝癌介入治疗;病理为低分化癌。

-10-24予带管出院,继续口服左氧氟沙星,门诊随访。

出院后随访

-11-11我院随访,腰痛完全缓解,体温平。复查腹部软组织增强MRI:右侧腰背部脓肿较前-10-06明显好转,予拔除引流管。继续左氧氟沙星抗感染,门诊随访。

五、最后诊断与诊断依据

最终诊断

背部脓肿:霍乱弧菌感染

乙肝后肝硬化,肝恶性肿瘤

诊断依据

患者中年男性,主要表现为右侧腰痛2月余,发热18天。查血白细胞及炎症标志物升高,腹部影像学检查见右腰背部竖脊肌多发病灶。行背部病灶穿刺引流,脓液及血的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查结果均检出霍乱弧菌核酸序列。予以左氧氟沙星抗感染及脓肿引流治疗后,症状、炎症标志物及影像学好转,故霍乱弧菌引起的背部脓肿诊断明确。

既往乙肝病史,查AFP升高,影像学检查见肝硬化,肝右叶多发HCC伴门静脉癌栓。行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病理提示肝细胞癌,故明确诊断。

六、经验与体会

霍乱弧菌(Vibriocholerae)具有多样性,只有一小部分产霍乱毒素的菌株会引起霍乱,为O1和O血清型。其他霍乱弧菌(通常称为“非O1/非O霍乱弧菌”)往往是从环境中获得,对人类不具致病性或仅引起轻微的散发性疾病,如胃肠炎、伤口感染。胃肠炎常与食用海鲜有关,特别是食用生的或未完全煮熟的贝类。环境中接触到带菌水可引起伤口感染。有研究发现非O1/非O霍乱弧菌(Non-O1,non-OVibriocholerae,NOVC)感染大多数患者为男性(77%),中位年龄为56岁,96%存在易感疾病,如肝硬化(55%)、恶性肿瘤(20%)或糖尿病。在免疫功能低下或有基础肝病的人群中,NOVC可导致严重的伤口感染或脓毒症,相关死亡率可高达30-40%。同时,NOVC发病率随季节变化,在夏季(69%,6月至8月)最常见。

与所有霍乱弧菌一样,NOVC菌株可在用于伤口和血液培养的标准培养基上生长。在粪便中分离菌株一般需要使用硫代硫酸盐、枸橼酸盐、胆汁盐和蔗糖(TCBS)等选择性培养基。通过许多不依赖培养的诊断系统也可识别出霍乱弧菌。mNGS技术对于病原体的检测具有快速、敏感、无偏倚等优势,本例中采用mNGS技术检测脓液标本,发现较多霍乱弧菌核酸序列以明确病因。若患者由于脓肿位置较深或存在穿刺禁忌等无法获得脓液标本时,可通过血mNGS检测去寻找蛛丝马迹。对于没有到过霍乱流行地区的患者,其霍乱弧菌分离株基本上肯定是环境中的非O1/非O菌株。虽然NOVC可在易感宿主中引起严重疾病,但不属于产毒O1/O霍乱弧菌公共卫生事件。

伤口感染需要清创和抗菌治疗,深部脓肿则需要充分引流。治疗霍乱弧菌可选择的抗生素包括: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和(第三代)头孢菌素。疗程应根据患者的基础状态、疾病严重程度和临床反应进行调整。由于该患者存在败血症危险因素(基础肝病),需要积极的抗菌治疗,所以起初方案选择左氧氟沙星联合多西环素使用。

本中心共诊治2例NOVC感染患者,均为男性,且有乙肝后肝硬化史,1例为右下肢皮肤软组织感染,另1例为背部脓肿。起病时均有发热,PCT明显升高,导致严重且可能致命的NOVC脓毒症。通过mNGS检测及时明确病因,积极的伤口清创、脓肿引流和抗菌治疗,疾病恢复良好。肝硬化患者发生NOVC脓毒症的易感性可能与解剖和生理变化有关,包括炎症和水肿引起的肠粘膜通透性高、门脉高压引起的肝网状内皮系统旁路、补体缺乏、吞噬功能受损、铁代谢改变和低效趋化性等。我国的乙肝感染率高,应保持对NOVC感染的高度认识,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以改善其预后。

参考文献:

[1]ChenYT,TangHJ,ChaoCM,etal.Clinicalmanifestationsofnon-O1Vibriocholeraeinfections.PLoSOne.;10(1):e.

[2]DeshayesS,DaurelC,CattoirV,etal.Non-O1,non-OVibriocholeraebacteraemia:casereportandliteraturereview.Springerplus.;4:.

[3]ZhangXH,LuYF,QianHM,etal.Non-O1,Non-OVibriocholerae(NOVC)Bacteremia:CaseReportandLiteratureReview,-.InfectDrugResist.;13:9-.

[4]LiXY,WuYY,SunXJ,etal.Non-O1/non-OVibriocholeraebacteraemiainmainlandofChinafromto:clinical,epidemiologicalandgeneticcharacteristics.EpidemiolInfect.;:e.

图文:小小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